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以先鋒模范為鏡

“雪域孤島”上不倒的精神地標

——“墨脫戍邊模范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紀實

尚文超 尕瑪多吉

2013年10月07日10:25  來源:光明日報

  在西藏,“墨脫戍邊模范營”被譽為屹立不倒的精神地標。51年前,解放軍進駐墨脫﹔21年前,邊防營被中央軍委授予“墨脫戍邊模范營”稱號。入駐“雪域孤島”墨脫以來,這個營以滿腔熱忱幫助當地群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擺脫貧窮,留下光輝足跡。

  藏族群眾的“瑪米更拉”

  有軍營的地方就有學校,有官兵的地方就有課堂。上世紀60年代初,首批進入墨脫的官兵就在墨脫舉辦了補習班,組織群眾進行掃盲教育,同時開辦部隊小學、協助地方政府辦學,為墨脫培養了一大批建設者。

  1994年,林芝軍分區原副司令員陳升培在墨脫背崩鄉蹲點時發現,學校缺老師、少教材的現象突出。於是,他主動找到縣教育局,建議在背崩鄉小學辦一個軍民共建班,由“墨脫戍邊模范營”派出政治思想強、文化水平高的官兵擔任教員,負責班裡的教學任務直到小學畢業,這個班被命名為“勇為班”。19年來,該營派出6名官兵在“勇為班”任教,被藏族群眾親切地稱為“瑪米更拉(兵老師)”。“勇為班”也不負重望,年年在全縣統考中名列前茅,小學升初中的升學率一直保持在100%。

  在墨脫種出“高產”水稻

  解放初期,墨脫群眾的生產方式還呈現刀耕火種的原始特征,道路被高聳入雲的雪山和洶涌的江河切割得支離破碎,因此被稱為“雪域孤島”。為了讓“雪域孤島”與外界相通,墨脫模范營官兵歷盡千辛萬苦,在懸崖絕壁上將原來的“獵人小徑”擴建成能容騾馬通過的山路,在雅魯藏布江上為群眾修建了第一座鐵索大橋——解放大橋。之后,又協助當地政府建起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橋梁,使被河流分割的一個個“雪域孤島”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大大改善了群眾的出行條件。

  墨脫群眾原來種植的是一種稻穗類似雞爪的谷子,俗稱“雞爪谷”,這種稻谷產量低,遠遠不能讓群眾填飽肚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官兵休假歸來都會自覺地從各自老家背回一包包稻種,在營區旁自墾的水稻田裡試種。經過反復摸索,發明了“熱水浸泡促使谷種發芽”育苗法,在墨脫成功種出“高產”水稻,在全縣推廣后,墨脫的人均產糧由過去的不足百斤增長到700余斤,結束了“一年隻有半年糧,還有半年吃菜糠”的歷史。

  近年來,在“墨脫戍邊模范營”官兵的幫助下,墨脫各族群眾開發特色自然資源,紛紛走上致富路。

  “治愈一人病,宣傳整個村”

  受經濟發展較為滯后等因素影響,墨脫群眾的衛生常識貧乏、健康狀況較差。官兵們首先從思想上入手,讓群眾樹立“有病及時醫”的觀念。明珠一家患病久治不愈,自認為是“鬼魂”纏身,但軍醫陳國寧治好了他們一家的病。就這樣,官兵們採取“治愈一人病,宣傳整個村”的辦法,一邊給群眾治病,一邊向群眾宣傳防病治病知識,引導群眾破除迷信。

  現在,群眾生了病都會主動到部隊找軍醫診治。通過多年臨床摸索,營衛生所總結出疥瘡、熱毒瘡、季節性流行感冒等10余種墨脫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治療方法。(本報記者 尚文超 尕瑪多吉 本報通訊員 劉孟全 陳偉平 晏 良)

分享到:
(責編:趙健、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