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以先鋒模范為鏡)

雪域邊境上的明月亮

——“墨脫戍邊模范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巡禮

蘇銀成  銀  軍  晏  良

2013年10月07日09: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戰士周國仁給駐地學校的學生答疑解惑(2012年8月20日)。
  劉孟全攝(新華社發)

  深秋,素有“雪域孤島”之稱的西藏墨脫縣瓜果垂枝,稻谷滿倉。門巴、珞巴族群眾扯成圈兒唱贊歌,慶祝豐收又一年。

  “不落的太陽就是黨,願你長久挂天上,永遠發熱發光!

  解放軍呀,明月亮,趕走魔鬼驅黑暗,墨脫人民喜洋洋……”

  贊歌頌親人,傳唱半世紀——自1962年進駐墨脫守衛邊防以來,“墨脫戍邊模范營”官兵一直模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使駐地發生滄桑巨變。

  唇齒相依心連心

  皓月當空,該營夜訓悄然開場。奇怪的是,當戰斗小組經過村庄時,百姓家的藏獒安靜無聲。

  營長王洪說,藏獒雖然凶猛,但卻通曉人性,它們不僅忠誠地守衛主人,而且把身穿軍裝、常來串門的軍人當成自家人,所以不會攻擊官兵。

  墨脫軍民一家親。1962年6月,該營挺進與世隔絕的墨脫,守衛邊防。從此,該營官兵和墨脫百姓的情誼就從零開始,與日俱增。

  門巴族老奶奶白瑪憶當年,剛在墨脫安家的官兵不僅秋毫無犯,而且把糧食送到貧困人家,領導帶頭喝稀粥。那時,軍民之間語言不通,全靠用手比劃交流,交流不暢,卻如同是一家人。

  “駐守民族地區,堅持抓好‘四學習’、‘三尊重’,就能促進軍民團結、民族和諧,強軍固邊就有不竭的力量源泉。”這是該營官兵的實踐體會。

  “四學習”,即學習民族歷史、學習宗教政策、學習民族風俗、學習民族語言﹔

  “三尊重”,指尊重民族群眾、尊重風俗習慣、尊重民族文化。

  潤物無聲,鐵律入魂。51年來,官兵們與墨脫群眾相處,總是滿懷尊重和赤誠。今年初秋,該營組織機動作戰演練,遇到瑪尼堆橫在路中間。王洪命令官兵拉大間隔,小心通過,無人觸碰瑪尼堆……

  軍民一家親,自然一條心。2011年7月26日,一支外軍非法越過邊境線,在我方一側設置“主權標志”,被門巴族女青年卓嘎撞見。她立即來到營裡報告,給前往處置的官兵帶路。

  樂在邊疆播文明

  周國仁和亓三彭是該營最忙的兩個人。

  今年9月24日晚,剛剛休假歸隊的兵老師周國仁放下行囊,就組織學習掉隊的學生集中補課,書香繞燈。

  與周國仁一同進村的,是營衛生所所長亓三彭。傍晚天氣轉涼,他登門發放防治感冒藥品,行色匆匆。

  51年來,該營官兵育桃李、送健康的腳步從未停止。墨脫縣縣委書記鄧江陵說,墨脫的教育與衛生事業不落人后,駐軍功不可沒。

  該營進駐墨脫之初,駐地沒有一所學校,百姓患病隻能硬扛。官兵們邊修營房邊建校舍,在拜訪村民時普及防病常識,教育、衛生事業從零起步。

  上世紀60年代初,第一所軍辦小學在墨脫開課,撒下了現代教育的“種子”。隨即,辦學掃盲范圍從城鎮擴展到鄉村,該營相繼辦起補習班、勇為班、希望小學、文化夜校,開展“春蕾”行動,共為內地和拉薩、林芝地區的重點中學輸送千余名優秀學生,墨脫縣1/5的干部職工上過部隊小學。

  明珠一家永遠也不會忘記,該營剛剛入駐時,他全家人不幸患上重病,當地人卻誤認為他家“鬧鬼”,被攆到江邊草棚居住。官兵們卻不信邪,把明珠一家接進部隊,由軍醫陳國寧救治痊愈。明珠說,是部隊將他們從“鬼”變成了人。

  推動發展促和諧

  該營教導員劉永福認為,感情相融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

  今年1月5日晚,在“墨脫戍邊模范營”的幫助下,墨脫縣格林村電廠轟鳴,百姓迎來新的光明時代。村民們集體鼓掌,獻給最可愛的人。

  墨脫多雨多霧,39條河流縱貫全境,百姓望河興嘆。該營官兵在工作之余,修建起200多座橋梁,把溝壑交織、江河縱橫的“孤島”緊緊地連在一起。

  “雞爪谷”,曾是墨脫的主產稻。這種作物產量小、口感差、營養低。為了提高產量,減少飢荒,該營官兵每次休假歸隊都要背回稻種。翻越雪山體力透支時,他們寧肯扔掉食品,也要保留種子。

  官兵們反復摸索,發明了“熱水浸泡促使谷種發芽”育苗法,在墨脫成功種出了高產水稻,結束了墨脫人民“一年隻有半年糧,還有半年吃菜糠”的歷史。

  隨著扎(木)墨(脫)公路通車,該營幫助群眾致富的步伐也在提速。格當邊防連把握駐地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的優勢,幫助群眾建起蔬菜大棚,不僅滿足鄉裡鄉親吃菜需要,而且運到城鎮出售,現在已達墨脫縣城蔬菜市場30%份額。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07日 03 版)

分享到:
(責編:趙健、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