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以先鋒模范為鏡)

老書記的“赤子心”

記者  申  琳

2013年10月03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又是一個豐收季節。

  華西村的秋色依舊醉人,只是再看不見老書記吳仁寶忙碌的身影。村裡的鄉親說:“老書記在時,隻看到他為村裡有多‘忙’﹔老書記不在了,才明白那是他對全村人的‘好’,是他一輩子對華西的赤子深情!”

  一生為民、鞠躬盡瘁,江蘇干部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學習吳仁寶,為老書記的“赤子心”深深震撼。

  追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站在華西金塔上看周圍山河巨變,人們在驚嘆華西村的輝煌時,總禁不住會問:為什麼吳仁寶可以做到?

  有幾人40多年在村書記位置上,一心隻為民造福,將個人功名利祿置於身外?有幾人50多年全身心隻為村子發展,從晨到昏,無暇思慮家庭得失?有幾人80多年人生中,堅守著這樣的人生價值:“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斯人已去,鉛華洗盡,人們更清楚地看到,他是一個純粹的人!

  1961年,他成為華西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全村人過現在的苦日子,我們還對得住共產黨員的稱號嗎?”他帶領全村人重整山河,7年辛苦,將村裡1300多塊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塊,改造成400多塊能排能灌的高產田,華西成為遠近聞名的“幸福大隊”。

  溫飽之后,他思考著怎樣讓群眾腰包鼓起來。冒著政治風險,他在華西悄悄辦起小五金廠,四周筑起牆,窗戶蒙上布,“隻聽機器響,不見小工廠”,一年下來為村裡掙下5萬元。

  改革開放后,兩次大變革,他都與眾不同:全國搞聯產承包,他則堅持集體所有制,土地交給種田能手,全村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上,“中央講‘宜統則統、宜分則分’,華西人多地少,宜統!”1992年小平南巡談話,他凌晨兩點再也按捺不住,立即召集全村干部開會,迅速採購大批生產材料,加快發展步伐,“凌晨一次會,賺了一個億”。

  華西先富起來了,他牽挂著周邊和西部還貧困的人們。在他推動下,周邊20個村並入華西,走上共同富裕的大華西之路,在寧夏、黑龍江還建起兩個“省外華西村”。

  華西村為何總是走在全國前列?因為吳仁寶勇於改革。吳仁寶的勇氣何來?“因為我要讓人民幸福!”無私,方能無畏。

  吳仁寶總說,華西的成功得益於“實事求是”。為何他能始終如一堅持“實事求是”?因為他對共產黨人“為了誰”的價值追求矢志不渝!

  他畢生為人民幸福奮斗,直到生命的盡頭。華西民族宮,是他生前每天必去工作的地方。從醫院結束治療回到華西,剛到村口,家裡人說,“到家了”,他說,“送我去民族宮”……

  春蠶到死絲方盡。身邊人說,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沒有對“小家”留一句話,留下的是對“大家”的無盡牽挂。

  情懷——“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不聽群眾話”

  一張張照片,從黑白到彩色,吳仁寶一直在群眾中間,滿臉笑容。

  白背心、土布衫,進田割稻、下河挖泥,他始終走在隊伍前列﹔下工廠、進車間,華西事業所到之處,他的腳步不知要走多少遍﹔貧困人家、高壽老人,那些需要關心的群眾家裡,更少不了他關切的身影。

  50多年的領路人,吳仁寶在華西德高望重。然而資歷和威望並沒助長他的家長氣,他始終保持著與群眾的緊密聯系,尊重人、團結人、愛護人。

  新書記吳協恩說,老書記有三句話,反映出他深刻的“群眾觀”:一是開言路,“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不聽群眾話”﹔二是講民主,“有事就要同群眾商量,即使對做錯事的人也要交群眾討論、由群眾評議”﹔三是重民意,“群眾滿意的,馬上辦﹔群眾不理解的,加強教育、疏導,等覺悟了再辦。”

  華西的大事,他想在別人前面,但總保持“大家商量”,不強加於人。1960年代建新村,大部分群眾都贊成,木匠孫阿才執意不參加,在自家老屋基上造起了新房,吳仁寶沒干涉。過了兩年,新村成了氣候,孫阿才又想進來了,吳仁寶沒嫌棄,雙手歡迎。1992年那次“賺了一個億”的發展大計,1999年華西村股票上市,他都召集干部一起開會決定。

  尊重人,他凝聚起群眾共同奮斗的力量﹔關心人,他贏得群眾的由衷愛戴。百歲老人生日,他帶黨委成員登門祝壽﹔端午佳節,他請外來務工人員吃粽子……吳荷英、黃永高兩位殘疾人,談起老書記就淚流滿面,是老書記幫助他們找到工作、分上新房,后來他們各自組建起幸福的家庭,如今已兒孫繞膝。

  問吳仁寶對群眾的情有多深,兒子都可以送人!村裡一家人痛失兒子,人家痛,吳仁寶也痛,他找上門去:“讓我家阿四給你們當兒子,讓他養老送終。”四兒子吳協恩自此就成為這家的兒子。

  “把群眾當親人,別人可能是口頭上說說,我父親是真這麼做的!”吳協恩最初恨父親“無情”,后來終於明白了,那是父親的“大愛”。

  品格——“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

  狹小的院子、逼仄的房間、斑駁的地板,一張方桌、幾把靠椅……面前這棟老舊的房子,就是吳仁寶生前住了30多年的家。

  華西村民已經住上五六百平方米的第七代、第八代別墅,老書記卻一直住在上世紀70年代蓋的老房子裡。“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這“三不”,是他30多年前給自己立下的規矩,一諾千金,直至去世。

  “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吳仁寶說,當干部就要淡泊名利,要有奉獻精神。

  嚴於律己、絕不搞特殊,談起父親的家風,吳協恩有件事終生難忘:“上世紀70年代初,村裡分配西瓜,父親看到三哥挑回家的都是大西瓜,硬是讓他挑回了隊裡,那一年全家硬是沒有嘗到西瓜味!”

  華西人不會忘記2003年1月2日的那一幕,老書記吳仁寶帶領全家祖孫四代28人向全體村民作新年“宣誓”:“凡是要求干部村民做到的,我吳仁寶一家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干部村民不做的,我吳仁寶一家首先不做。請各位村民監督我們一家人的工作。”誓言錚錚,老書記坦坦蕩蕩。

  一生勤苦,兩袖清風,他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的本色。華西村名聲在外,常常貴客盈門,他熱情張羅好客人,自己卻悄悄回到小院。一碗面條、一碟老伴腌制的咸菜,他吃得香甜。多年來,上級批給他的獎金計有1.5億元,他分文未取,全部留給了集體。

  “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隻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隻佔一個床位。”淡泊至此,吳仁寶一生何求?!

  他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精神財富。當年的“鐵姑娘隊”隊員、華西銅業公司總經理趙鳳娣說:“我們一輩子都要向老書記學習,不一定能達到他那麼高的境界,但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天地大矣,老書記精神長存!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03日 04 版)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