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扎根貧困老區56年,淡泊儉朴了一輩子、無私奉獻了一輩子,如今她已91歲高齡。然而,她關注社會、幫助他人的腳步沒有絲毫放緩,這些早已在歲月的流轉中成為她的習慣和本能。
今年5月,全國新聞媒體集中報道了她幾十年如一日,積極扶貧濟困,支持鄉村建設,把對家鄉、對人民、對祖國的摯愛寫在青山綠水間的感人事跡。她,就是已故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夫人龔全珍。
近日,龔全珍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並赴京領獎。9月28日,記者在南昌見到了這位衣著朴素、精神矍鑠的老人。
“我沒做什麼啊,作為一名老兵、一名黨員,我做得還不夠。”龔全珍臉上的皺紋鐫刻著近一個世紀歲月的滄桑,但明晰的思維、清晰的談吐,渾然不似已91歲高齡。
半個多世紀以前,因為共同的信仰和品格,甘祖昌和龔全珍走到了一起。在龔全珍心中,丈夫是一個忠誠於黨、一心為民的人。他的夢想就是希望老百姓過上好日子。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將軍主動請辭解甲歸田,返回家鄉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做起了農民。時為新疆軍區子弟學校教師的龔全珍毅然放棄優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返鄉。
將軍的夢想也是她的夢想。此后五十余載,龔全珍傾力執教農村中小學的同時,也曾赤腳下田,荷鋤上山。
甘祖昌將軍回鄉后,與群眾同甘共苦,拿出自己大部分的工資為家鄉開墾荒山、改良土壤、修水利、建電站、建校舍。“活著就要為黨和人民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復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多年來,龔全珍始終銘記著丈夫的話。
將軍生前,她是將軍高尚德行的堅定支持者。將軍身后,她用實際行動延續著將軍的夢想。
捐資助學、捐款救災、幫扶群眾……多年來,收入微薄的龔全珍傾盡所能,關注社會,關愛他人,時刻踐行著一個共產黨人為民、務實、清廉的不懈追求。年老離休的她又發揮余熱,心系下一代,走進學校、機關、部隊、工廠,義務向青少年開展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
“幾十年來,沒有人記得龔全珍去過多少學校、講過多少次課,但大家都記得,她從不要一分錢報酬,還經常自帶饅頭和白開水當午飯。”
2003年,龔全珍應邀到鳧村中學作愛國主義傳統教育講座,發現該校圖書室書籍匱乏,立即購買了1000多冊書籍送到該校。不久后的一天,她又捐出了2400元資助縣關工委購買《激勵永遠》教育光盤捐贈給學校。這些年來,龔全珍與不少貧困學生結成了“1+1”幫扶對子。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她捐助的學生達百人之多,捐款金額10余萬元。汶川、玉樹地震發生后,她在女兒的攙扶下,分別將2600元和1000元特殊黨費親手交到縣委組織部。
2011年,琴亭鎮組建了“龔全珍工作室”,聘請龔全珍做名譽輔導員,搭建起一個對黨員干部和社區居民進行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加入。她每周都會來到工作室,與群眾溝通交流,幫助群眾解決思想和生活上的問題。
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她曾在甘將軍離世后,在縣幸福院度過了5年。期間她從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顧對象,而是當成院裡的工作人員,並拿出生活費幫大伙買營養品。
曾有人這樣問龔全珍:“您這麼大年紀了,不在家安度晚年,整天忙這忙那,圖個啥?”
她回答:“十幾年來,每次從睡夢中醒來,我都會聽見老甘臨終前說的那句話,‘下次領工資,再買化肥,送給貧困戶’。人民給了我們崇高的榮譽,我們沒有理由不為群眾謀幸福。隻要還能動,還能講,我就要為社會做一點事。我是一名老兵,要永葆黨員本色,永不掉隊!”
“我從不認為自己身份特殊,但我有一份特殊的責任,就是要把甘祖昌將軍艱苦奮斗的精神傳承下去。”龔全珍說道。(記者 張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