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江西日報:有感於龔全珍的“五面鏡子”

劉 平

2013年09月30日14:51  來源:江西日報

全國道德模范、90多歲高齡的開國將軍夫人龔全珍有“五面鏡子”:第一面是丈夫甘祖昌將軍,第二面是英雄模范人物,第三面是名人偉人,第四面是身邊的好人好事,第五面是共產黨員的標准。這五面以人為鑒的“鏡子”,既可觀照自我,又可“榮鏡宇宙”,生動地映照出這位將軍夫人不慕虛榮、不圖享受、甘願陪伴丈夫回鄉務農的節操品質﹔生動地映照出這位農民妻子扶貧濟困、大愛無疆的平凡而又感人的一生。

自古以來,鏡子就是人們的必需品,折射出五彩斑斕的人生世界。鏡子的種類很多,功用也很多。“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是以銅為鏡,起到審美和修飾的作用﹔“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這是以佛理為鏡,起到“拂拭”身心、達到肉體與精神上不離佛家大境界的作用﹔“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起到可卜、可聽的作用,所謂“懷鏡於通衢之間,聽往來之言,可佔休咎”。鏡子還有警示作用,如《紅樓夢》裡的賈瑞由於一味貪戀“風月寶鑒”中的浮華美色,錯把索命鬼當成夢中情人而一命嗚呼﹔古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納西塞斯瘋狂愛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迷失自我並為此殉情。

以上種種,都是“以物為鏡”。而主張“以人為鏡”者,歷史上最典型的要算唐太宗李世民了。他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他備了三面鏡子:“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正是這“三面鏡子”的作用,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上書寫了“貞觀之治”光彩奪目的篇章。可見,鏡子除了能照出自己真實的容貌、外表的美丑以外,更重要的是“以往古為鏡鑒、以未來為針艾”,照出自己內心世界的缺失,照出自己修為上的不足。

現在,龔全珍老人的“五面鏡子”同樣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在這位耄耋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她一生艱苦奮斗、安貧樂道,做了很多,卻始終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她每天都過得很有意義,卻始終督促自己要過得更有意義﹔她是一位時刻不忘使命的共產黨人,卻始終認為離丈夫臨終前的囑托還有距離。在老人身上,既有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崇高精神,又有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母性光輝。她有血有肉的事跡、有情有義的精神,就像一面可照、可聽、可察的鏡子。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都要經常照照自己的理想信念牢不牢、宗旨意識強不強、黨性修養好不好、道德品行正不正,照照離黨的要求有多大差距、離人民期望有多遠,從而轉化成為黨工作、為民服務的強大動力。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們每天照鏡梳妝,應當學會思考。”龔全珍老人的“五面鏡子”,就為我們留下了怎樣永葆本色、永不掉隊的思考。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