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認真查擺問題

開門聽取意見 觸及實質問題

2013年09月29日08:50  來源:經濟日報

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國家發展改革委為切實找准突出問題,堅持開門聽意見,不搞內部循環,堅持不以官員意見代替群眾意見,通過座談聽、走訪聽、信訪聽、信箱聽、電話聽、網上聽的形式,多渠道多角度拓展聽取意見的廣度和深度,努力做到真聽意見、聽真意見。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聽取意見中堅持領導帶頭,黨組書記、主任徐紹史先后主持召開媒體記者座談會、離退休老同志座談會、“兩代表一委員”座談會、法律專家座談會等征求意見。其他黨組成員指導並參與分管司局召開的60多次征求意見座談會,廣泛征求社會和委內干部職工意見。對多個途徑搜集的1887條意見進行匯總梳理歸納。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告訴記者,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國家發展改革委聽取更多方面的意見,也意識到過去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計劃經濟的思維較多,過多依靠控制和限制審批,總以為控制和限制審批就能夠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實際執行下來,與現實情況相差太遠,在目前已經形成的產能當中,沒有經過國家審批的幾乎佔了一半以上。此外,過去在出台政策的過程中,也存在調查研究不夠的問題,偏重於聽取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意見,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意見的聽取和征求不夠。此次研究化解產能嚴重過剩問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主動拿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開刀,廣泛征求意見,努力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長效機制。

“在對待產能過剩的問題上,我們的理念從以往‘制止’、‘抑制’產能過剩轉變為‘化解’,強調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與調結構、轉方式結合起來,更加突出依靠市場力量調整和優化存量。”陳斌說。

這種治理理念的轉變,源於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國家發展改革委把產能嚴重過剩問題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的深刻剖析。

在對聽取意見情況開展“回頭看”的基礎上,發改委黨組從工作層面上的問題反思工作作風上的問題,再從工作作風上挖掘思想層面上的原因。同時,還重點抓住產能過剩、劉鐵男違紀違法案件等作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查擺審批程序和環節上自由裁量權過大、體制機制不完善產生尋租空間、對權力運行缺乏有效制約等方面反映或折射出的“四風”表現,並提出了加強思想改造、堅定理想信念,嚴守黨紀國法、恪守廉政底線,加強制度建設把權力關進“籠子”,大力推進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檢查等整改落實重點。

“在查擺問題時,發改委黨組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把自己擺進去,不避重就輕、避實就虛、避暗就明,敢於觸及實質性問題。既查找班子問題,也查找個人問題﹔既查找共性問題,也查找具體問題﹔既查找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問題,也查找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始終堅持邊學邊查邊改、立改立行,採取實實在在的措施解決實質性問題。在加強監管上,著力建設縱向聯通、橫向協調、縱橫協管的協同監管體系。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的全國四級聯網12358價格舉報信息系統,一經推出即受到廣泛好評。在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上,研究起草了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意見,大力推動部門之間、司局之間相互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在提高效率、轉變作風上,啟動了行政審批方式創新、規范性文件“立改廢”、信息化建設、法治機關建設等10個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其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作規則》、《國家發展改革委督促檢查工作管理辦法》等已經出台實施。(記者 林火燦)

分享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