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以當年攝影師的懷舊視角,再現了40多年前周總理在河北老區一個小山村的工作片段。雖沒有“大腕”雲集的明星陣容,也沒有豪華制作的視聽沖擊,甚至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刻意設計的煽情,僅僅是最簡潔、最低成本的影視表現手法就足以令觀者“眼淚再飛一會兒”。盤點這些“淚點”,幾乎都是周總理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的生活點滴,但正是由於影片對這些歷史瞬間進行了原生態的捕捉,使得歷史真實得以還原,情感力量得以釋放,形成了最具張力的渲染,讓以周總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滋養於群眾沃土的黨性光輝透射出來,照亮了受眾的靈魂。
毋庸置疑,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為民情懷、高尚黨性和人格魅力是永恆的豐碑。任光陰荏苒、世事變遷,翻開那段歷史,就是在接受一次蕩滌塵埃的心靈洗禮,就是在汲取讓我們黨永葆青春的精神力量。那麼,在這閃爍著耀眼光芒的黨性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思想內核?影片用獨特的影視語言給出了注腳:民本、唯實、擔當、摯愛。
從序幕中的與公社干部雙手相握,到結尾時的簇擁在社員中間,周總理尊重、愛護群眾的鏡頭貫穿全片,襯托出以民為本的主題。民本,一個區別於官本的概念。在我們這個曾經有著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國度裡,官本位思想可謂根深蒂固,歷朝歷代的執政階層以此樹立權威、維護統治,讀書人以此作為寒窗苦學、求取功名的精神支柱,老百姓對此也無奈地接受。直到共產黨人建立了嶄新的民主制度,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執政宗旨,始終作為黨的創新理論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民本位思想也就成了每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思想品質。身為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同志以民為本,與民同心,和普通百姓共同著喜怒哀樂,毫無例外地把自己當成人民的一份子。他被一個老光棍兒村民稱兄道弟,為雙腳浮腫仍堅持上課的山村教師穿鞋,從這些細節中,我們真切地看到了一個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但是,當我們為之感奮的時候,也不能不遺憾地看到,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已經不同程度地背離了人民的期待,從思想上到行動上淡忘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他們的頭腦中,還殘留著官本位思想,沒把自己等同於“民”,而是自居為“官”,他們的行為遵循著官場規則,他們的追求遵循著官場秘笈,他們的價值觀是當官謀利和對更高官位的爭攀,他們的處事原則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深埋於他們心中的是對絕對權力的崇拜。這樣的黨員領導干部也就不可能放下“官架子”,“屈尊”與老百姓“混”在一起,也就不可能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接地氣”的指示精神,即便有下基層、微服私訪的情節,也隻能是從官本位出發的作秀。由此,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黨中央將為民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第一要求的重要意義。
貫穿全片的第二個主題是唯實。周總理的四個晝夜分別可以概括為“四實”:追問實、踏查實、反思實、解決實。為了解“大食堂”伙食的實情,他親自“下廚”在鍋裡攪起一勺樹葉糊糊以看究竟,細細嚼碎難以下咽的“混合面”窩頭以求找到社員們所說的拉不出屎的感覺﹔為搞清楚農業生產的實情,他敞開衣襟、挽起褲管與社員們一起栽種地瓜﹔為找到“大鍋飯”的症結所在,他徹夜不眠逐頁逐條研究、記錄“壞分子”們交上來的意見書。通過這些感人場景的敘寫,在觀眾面前展開了一幅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畫卷。這畫卷沒有恢弘的架構,沒有張揚的情節,但於細微處見精神,於無聲處聽驚雷,使人感動不已。長期以來,正是有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我們黨才能在革命斗爭中找到救國救民的真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修正航向,也正是因為曾經違背了實事求是才飽嘗苦果。黨的十八大吹響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軍號角,再一次將實事求是作為興黨強國的決定因素,將求真務實作為群眾路線的重要支撐。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理應將唯實二字牢記在心頭,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因為,這是黨的事業的興旺發達的力量源泉。
影片中有這樣一組畫面:周總理凝望著夜空,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道,我是國務院總理,老百姓生活出了問題,我要負責任。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展示了一個大國總理、執政黨領導人的歷史擔當,也道出了這樣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無論領導干部的級別多高、權力多大,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看,都是一個勞動崗位,都應該有與其職責、權力相匹配的擔當。簡言之,就是職務越高、權力越大,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大。認真履責、勇於擔當,是黨員領導干部應具備的黨性原則,隻有貫徹落實好這一原則,才能在掌握權力的同時多幾分對職責的敬畏,才能從職業操守的角度順民意、解民憂,才能自覺地讓個人意志服從服務於一方群眾福祉,才能在離任時收獲真正的“萬民傘”而不是討債群眾的請願“挽留”。
片中還有一段周總理與鄧穎超同志以及與普通群眾之間情感交流的“戲份”,謳歌了這對革命夫妻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摯愛,也彰顯了偉人所具有的博愛。片中對周總理的腳部有兩次特寫,一次是在剛到小山村時,周總理看到公社干部准備了一桌招待餐,把跨入門檻的腳收了回去﹔一次是了解到連弟奶為表心意用全部積蓄做了一頓白面面條時,周總理的腳堅定地跨進了門檻,他說道:如果我們不吃,老人家將來會生活得不快樂。兩個特寫讓周總理對形式主義的厭惡和對群眾全身心的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影片對這些細處的刻畫,傳遞了這樣一個理念:愛,應該成為黨性原則的關鍵詞。要成為受人民群眾愛戴的黨員領導干部,首先應該做一個忠於愛情、有愛心的人。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多數貪腐官員都存在包養情婦的問題,試問:一個背叛愛情、家庭的人,又怎能愛黨的事業、愛人民群眾?!
影片的結尾交代了一個歷史背景:這個小山村在全國率先取消了“大食堂”,中央也因此調整了相關政策。這讓觀者在擦干熱淚之后陷入了冷思考:一個小山村改變了中央政策,究竟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如果沒有周總理的嚴謹求實,沒有社員們在會上的“放炮”,這個嚴重違背實際的政策還將延續多少年?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如何完善民意上傳機制卻是當前亟需做的實事。將群眾的公共訴求反饋到執政層面,僅僅靠目前的信訪制度和干部下基層體察民情是不夠的,當然,更不可能依靠所謂的意見領袖。近期各地警方的重拳“砸謠”充分說明,一些網絡大V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將成百上千萬的“粉絲”作為其賺取名利的工具,甚至以個人意志裹挾民意,將來很可能以此要挾黨和政府。在此,我們為整治網絡亂象的一系列舉措叫好!同時,筆者建議從三個方面建立完善民意上傳長效機制。一方面,增加人民代表的基層群眾比例,加強對人民代表反饋民意的績效考核,使其真正成為各行各業、各地區的民意代表。另一方面,深化行政審批權力下放、政務公開等方面的改革,對於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盡可能落實聽証制度。此外,掌控網絡媒體這一陣地,建立規范的民意調查機構和高效的網絡民意平台,做到事前征求群眾意見、事中聽取群眾建議、事后重視群眾評價。(作者單位:公安部消防局裝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