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班,陳志明沒有回家,輕車簡從趕到埔心村,徑直走進了村民王高仔家。迎來了這樣一位“特殊客人”,王高仔倍感意外。
省卻了客套,陳志明主動提出了一些問題和擔憂,簡潔朴實的話語一下讓氣氛輕鬆活躍起來。拉開了話匣子,王高仔和老伴沒有了拘謹,從家庭情況、子女就業、石排建設、股份分紅等方面進行了愉快的交談。
王高仔家能迎來這位“特殊客人”,與石排鎮開展的一場主題活動密切相關,而這項活動的決策者和指揮者正是陳志明。
今年3月起,石排在全鎮范圍內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密切群眾入農戶,轉變作風謀發展”主題活動(“入農戶”活動),全鎮自鎮委書記陳志明以下的1065名黨員干部,共深入19個村(社區)、11000多戶農民家中,訪民聲聽民意解民困。
自己搬凳子與村民吃飯
在這次“入農戶”活動中,每名黨員干部有“三個一”的硬指標,要求和農戶吃一頓飯、談一次心、勞一次動。
而作為鎮委書記,陳志明以身作則,自己聯系了9戶農戶。水貝村鄧屋的老黨員鄧達平就是其中之一。4月10日,鄧達平一家也迎來了陳志明這位特殊的客人。
作為水貝村的老黨員,鄧達平見証了水貝村乃至石排鎮發展的全過程。現在,鄧達平一家人還住在閣樓裡,磚瓦結構的房子顯得簡陋而擁擠。這些陳志明都看在眼裡。
當天,陳志明和鄧達平聊了一個多小時,從村裡的發展到石排的建設,無所不談。老黨員的實話實說,讓陳志明很欣慰。當然,老黨員的胸懷更讓他感動。“他家庭比較困難,但在我面前沒有提自家一個字,所說的都是村和鎮的發展建設,群眾的主人翁精神讓我十分感動。”陳志明如是說。
當天,陳志明留在他家吃了一頓便飯。鄧達平家的餐桌就是一張小桌子,這張桌子實在太小、太矮,這讓鄧達平有點不好意思。但是,陳志明沒有在乎這些,自己動手搬桌子、凳子,就像在自己家一樣。
后來,鄧達平回憶起當天的情形說,鎮委書記到家中“以前從來沒有過”,還能留在家中一起吃便飯,“他真的很親切,就像是自己人一樣”。
按照主題活動“三改三促”要求,所有干部都要在6月28日前,對群眾反映的困難、問題、意見和建議進行回復,各黨員、干部對農戶進行回訪,將處理意見反饋給農戶。
6月26日,陳志明再次來到鄧達平家中。回訪中,陳志明十分關心鄧達平兒子的就業問題,並當場提出了解決方法、建議,這讓鄧達平夫婦很是感激。臨走時,陳志明還關切地說,以后如果有困難,還可以找他。
制度化護航“入農戶”活動
現在,全國正在密集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而石排鎮早在今年3月份就開展了“密切群眾入農戶,轉變作風謀發展”主題活動,共收集了群眾反映困難和問題3600多個、意見和建議2600多條。
對此,東莞市組織部門負責人說,東莞市領導非常關注該主題活動,專門批示市委組織部“關注活動效果”。目前,主題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為東莞“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了先行先試和有益探索。
陳志明說,開展這樣的活動“並不是我有什麼先見之明”,而是根據石排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決定。
然而,自“入農戶”活動一開始,許多人就表現出擔憂:活動會否流於形式,會否無法持續。不過,對此陳志明卻十分樂觀。他說,通過“入農戶”活動,政府了解到群眾存在的問題,政府聽到了群眾的呼聲,“看到干部的面貌、作風的改變,群眾十分高興”。
9月3日,在石排鎮內部刊物《石排導刊》上,一則公示引人關注,它就是《石排干部聯系農戶情況表》,公示上明確寫著每一位干部所負責聯系的每一戶農戶。石排在“入農戶”這件事上看來是動了真格,敢於負責的。
其實,在一邊開展“入農戶”的同時,石排也已經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長效制度。首先是干部挂點聯系農戶制度。其次,是對農戶反映的情況和問題及時梳理總結,並將結果及時反饋給農戶。此外,還專門針對干部建立了公開評議打分制度,並將成績納入到干部考核中。
“我們必須放下官架,以誠心讓群眾放下戒心。”陳志明堅定地說,經過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入農戶”活動必須形成制度,不能流於形式,這一屆黨委必須每年都實行。(記者 丘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