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在我們身邊,涌現著一大批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為民務實清廉的黨員干部模范典型,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鼓舞和激勵著廣大黨員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斗。
為切實落實“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本報從今天起開設“以先鋒模范為鏡”專欄,講述這些先進典型的感人故事,展示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教育和激勵廣大黨員以先鋒模范為“鏡子”,學有榜樣,行有示范,認真查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推進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9月11日晚,我們採訪組一行夜宿雲南善洲林場。雖然只是初秋,但在“半年雨水半年霜”的大亮山,已是寒氣逼人。和衣睡在冰涼的床上,蓋著發潮的被子,久久不能入睡。楊善洲,這位朴實的黨員領導干部,六十年如一日,為民務實、清廉忠誠的形象,在黨中央提倡反“四風”的今天,就像一面清晰的鏡子,豎立在我們面前。
工作不是為了
做給上級看的
雲南保山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張培光至今還記得楊善洲對他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干工作,不是做給上級看的,而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他給記者講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1985年,中央領導同志來保山視察,提出“增百致富”,時任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及時召開會議貫徹落實,成立5個工作組,分別到5縣區進行調研,研究如何實現“增百致富”。張培光被派到騰沖組,為了完成任務,他把往年沒有列入農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裡。
楊善洲知道后,嚴厲批評了這種做法。他說:“不要湊數字,要實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賬,要真正給老百姓帶來富裕,要幫助老百姓找到一個致富項目,幫助老百姓發展產業,工作作風要扎實,不要圖虛名。”張培光說,這件事對他后來的工作作風產生了很大影響。
保山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楊習超記得:“楊善洲有一次開會說,有些歪風不能繼續下去了,地委行署在一個院子裡,文件從這裡到那裡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們的部門之間卻老死不相往來,文件要送到收發室,在那裡擺幾天,再送到郵電局,在那裡又擺幾天,最后又回到機關大院。這種衙門作風必須改!”在他印象裡,那是楊善洲用極少有的嚴厲口氣批評大家,后來這種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喊啞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楊善洲干什麼工作都喜歡親力親為,沖在第一線。善洲林場原場長自學洪告訴記者,我清楚地記得,1988年3月8日,老書記帶著我們,雇了18匹馬,馱著帳篷、工具、糧食、鍋碗瓢盆,登上了大亮山。在林場,他在油氈搭成的窩棚裡一住就是9年。無論做什麼事,老書記都搶在最前面。他每天都帶著蓑衣、竹葉帽、砍刀、收音機、嫁接工具和常備藥品等“六件寶”,跟大家一起去挖坑種樹,10個指頭都磨破了,纏滿了白膠布。1999年11月,老書記在給樹木修枝時滑倒,左腿摔成粉碎性骨折。
9月11日下午,我們來到楊善洲的老家保山施甸縣姚關鎮陡坡村,這裡有2006年楊善洲在老家新蓋的一棟磚瓦房,3間加起來80多平方米。楊善洲和老伴去世后,大女兒一家住在這裡。我們進去的時候,全家正在分揀烤煙,家庭氣氛祥和安寧。楊善洲曾說,“我是共產黨員,哪能光想著自己?把自己的家搞得富麗堂皇,別人卻過著艱難的日子,那麼為人民服務不就成假話了嗎?”從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楊善洲攢下的錢還不足1萬元。他拒絕了綠化大亮山應得的高額提成和獎勵,還把市裡給他的20萬元獎金捐出了16萬元,僅留下4萬元給老伴養老。不收禮這個規矩,楊善洲一直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去世后,家屬在訃告上寫道:“家父遺言概不收禮,望各位來賓給予諒解。”
楊善洲的二女兒楊惠蘭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高中畢業我沒能考上大學,想回施甸找點事情做。先是到茶廠做零工,后來又到小學代課。有一次,公安局招人,我去報考了,還特意給爸爸打了電話,請他打個招呼。可是錄取名單出來卻沒有我,原來爸爸根本沒打招呼。當時我真是氣壞了。后來,我和妹妹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學校,畢業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可我的大姐至今還在農村務農。
1986年,楊善洲和駕駛員、秘書蘇加祥3人到龍陵下鄉,當天晚上時任縣委書記王金躍在縣委機關招待他們吃飯。吃完飯,秘書蘇加祥去結賬,王金躍說:“不用結,我請客。”蘇加祥不同意。王金躍對蘇加祥說:“老書記那麼辛苦,我想表達一點心意。”蘇加祥看著他一臉誠意,不好推辭,隻好沒有結。第二天3人坐車來到惠通橋,老書記問蘇加祥:“小蘇,伙食費結了沒有?”蘇加祥如實作了匯報。“停車,自己搭班車回去結。”老書記口氣堅硬,蘇加祥隻好一個人下了車。惠通橋離龍陵幾十公裡路程,當時坐班車回去要10元,到龍陵住宿一夜最便宜也要5元,第二天從龍陵搭班車回到保山車票還要12元。回到保山,他和老書記算了這筆賬,老書記望著蘇加祥,隻說了一句話:“賬不能這樣算。”
善洲精神在保山發揚光大
9月12日上午,在施甸縣城小廣場,我們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67歲的楊文菊退休前是姚關鎮供銷社的營業員。楊文菊沒有和楊善洲打過交道,但對他在家務農的大女兒非常熟悉。她還記得,每逢趕街,他女兒總要先背著家裡種的農產品來賣掉,再到供銷社買一些生活日用品回去,和周圍的農民沒什麼差別。從楊善洲家人清貧的生活中,楊文菊認為,他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
保山市委書記李正陽說,楊善洲從1951年參加工作到2010年逝世,60年堅守共產黨員的精神家園,一輩子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輩子淡泊名利、地位,公而忘私、廉潔奉公,“四風”與他終生無緣。
現在保山任職的領導干部,大多是楊善洲的晚輩。在採訪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是從父輩的口中聽著老書記的故事走上工作崗位的,老書記的言行可信、可學,但像他那樣幾十年如一日,以身作則、言行如一就難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我們時時提醒自己的一座豐碑。”
保山市副市長、隆陽區委書記耿梅說,“我父親曾與善洲書記共過事。對比老書記做的群眾工作,我們和他差距不小。我們把群眾當做工作對象,而他則融入了群眾。”施甸縣縣長張雲怡與楊善洲的大孫子是高中同學,她說,“學習善洲精神的難點是堅持,群眾最擔心我們把反‘四風’變成一陣風。”保山市委宣傳部長藺斯英組織並全程參與了對楊善洲的宣傳,她告訴我們,通過3年多的實踐,保山市委把學習楊善洲制度化和常態化,學習活動已經轉化為全市黨員領導干部抓工作的實招,並產生了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