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黨三大優良傳統之一。眼下,各地和單位都在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進入查擺問題,開展批評這個環節,都在為組織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而准備。但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現在一些單位和部門在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時,表面上也很謙虛地征求群眾意見,表示要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但一進入實質階段,往往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就是一些人不講實話,搞的是“隔靴搔痒式”的批評。
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時,常見這兩種情況。
首先是好人主義盛行。對上級熱衷於“抬轎子”,一味地迎合﹔對同級“你好我好大家好”,極力保持一團和氣﹔對下級有心“栽花”,無意“插刺”﹔對自己就更不願亮丑揭短了,能繞過去就繞過去。
其次,就是真的進入批評程序了,往往也是千人一面,含糊其詞,泛泛而談,一點也不具體。大家提的意見都差不多,比如思想覺悟不高、業務學習不深、工作激情不夠雲雲,批評得不痛不痒,哪條都沒切中要害。
上述兩種情況,都是講私情不講黨性、講關系不講原則的庸俗作風,是對同志、對組織、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何以蛻變成了庸俗作風?筆者認為,一是領導家長作風嚴重。個別領導一聽奉承話就笑,一聽批評話就跳,對批評者記恨在心,手執“小鞋”時刻准備著。二是“怕”字當頭。批評上級怕惹出麻煩,丟位子﹔批評同級怕影響關系,傷和氣﹔批評下級怕減了人氣兒,丟選票﹔批評別人怕連帶自己,引火燒身﹔批評自己怕不打自招,讓人抓住“小辮子”。凡此種種,庸俗不堪。
批評要有膽識,接受批評同樣要有膽識。要解決“隔靴搔痒式”的批評。改掉評功擺好式的陋習,敢於向歪風邪氣叫板,勇於拿自身問題開刀。開展批評直言其過,不摭摭掩掩,文過飾非,不相互“按摩”。做到見人見事見思想。批評的板子不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更不能用雞毛撣子打屁股,中看不中用。要讓大家認識到批評是善意的幫助,也是負責任的警示。要主動接受批評,勇於接受監督,真正讓批評這件“利器”歸位,並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大量的工作與生活實踐告訴我們,一個不願批評自己的人不會有坦蕩的胸懷﹔一個不敢批評他人的領導難以擔當重任﹔一個不敢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領導班子,是一個缺乏凝聚力和戰斗力的班子。
連實話都不願講,又何談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就跟看病一樣,哪兒疼哪兒痒都不告訴醫生,又怎能得到醫生的良方?
(作者單位:西南油氣田川西北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