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一個單位或部門,干部作風正不正,就看“一把手”自己能不能以身作則。當前的整風活動,“一把手”首當其沖,應該作出表率
干部作風歷來是個廣受關注的大問題。時下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認真解決所在地區、單位群眾反映的“四風”問題。這涉及多方面因素,但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一個單位或部門,干部作風正不正,就看“一把手”自己能不能以身作則。顯然,當前的整風活動,“一把手”首當其沖,應該作出表率。對此,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市委常委會教育實踐活動第三次專題學習會上明確指出,“一把手”是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第一責任人,當好第一責任人,要把自己擺進去,嚴格要求自己,認真查擺自己單位、所在區域的問題,“這是對一把手是否具有敢於擔當的責任和品質的檢驗”。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把手”至關重要。應該說,賦予並讓“一把手”擁有相應的權力和權威,理所當然、無可厚非,這是由“一把手”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然而,毋庸諱言,在現有體制和機制框架下,“一把手”在一個地方、部門和單位既可撐起一片“小天地”,又可形成一個“小氣候”,很多事情、很多時候,成敗皆取決於“一把手”。必須看到,我們對於“一把手”的監督長期存在一個“困局”:由於“一把手”位高權重,這種“相對權力”加大了監督的難度,一旦其難以正確對待手中權力,搞擅權謀私,監督失守、制度失靈的風險就會加大﹔現實中往往會出現“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監督的弱化、虛化有如“紙籠關虎”,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讓“一把手”有恃無恐。面對失之於寬、失之於軟的監督環境,時間一長,少數“一把手”養成凌駕於組織、班子集體之上的習慣,便會成為“一霸首”。於是,大事小情“一把抓”,決策拍板“一言堂”,財政花錢“一支筆”,選人用人“一句話”,把手中的公權異化為私人工具,把一個地方、單位當成私人的專屬領地。
權力膨脹、獨斷專行的“一霸首”作風,必然滑向腐敗,極具危害性。我國轉型期腐敗的一大特征就是“一把手”腐敗問題,其案情之重、落馬之多是“空前”的。究其原委,就是“一把手”不講民主的專權、特權和霸權在作怪。他們往往習慣於在“會前串通,預先定調,暗箱操作”,把集體討論當作“走形式”,極大地破壞了黨內民主,使不同聲音受到壓制,使一些人的真話、實話憋在心裡,也使得領導干部形象和公權力部門的公信力轟然崩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把手”淪為“一霸首”,有一個漸變過程。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及時把握傾向,進而扎牢制度籬笆,就能及時消減和遏制某些官員的霸氣。隻有關口前移,在源頭上“治病救人”,腐敗“重災區”的防災減災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中央通過的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彰顯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決心,為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作風建設指明了行為路徑和方向,也相當於給主政一方的“一把手”立了一面可以對照整衣冠的鏡子。
“一把手”應該清醒認識到,一個班子、一個集體、一個團隊,既是干事創業的大舞台,又是相互支撐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裡,“一把手”是主心骨,他一方面當然要說話管用,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個人說了算。“一把手”隻有當班長而不當家長,在班子中才能凝聚人心。唯有“一把手”擺正位置,擔負責任,才能帶動干部自覺轉變作風,讓群眾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真正得到實惠。
(《上海支部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