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人民論壇:“將身比身”才能“將心比心”

姬建民

2013年08月29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俗話說,病生在自己身上才覺得難受,瘡長在個人身上才知道疼痛。欲知群眾生活的困難與疾苦,不親身體驗一下,也難有切膚之痛。

  某省衛生廳相關單位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以患者身份,從首道程序開始,看一次病或辦一次事。結果,遭遇到醫生的“大呼小叫”、“把病人當成東西拎來拎去”等,真切體會到群眾的“看病難”,明白了“如果我不是副廳長,看病一定是難的。”這樣的換位體驗引人思考。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教育實踐活動要求對群眾將心比心,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換位思考”層面上,就很難體會到群眾的冷暖痛痒在哪裡,也感受不到群眾的喜怒哀樂是什麼。酷暑高溫坐在空調房裡的“將心”,勢難與農夫“比心”﹔警車開道前呼后擁的出行,自然感受不到“乘車難”的艱辛﹔大嚼萬元“大閘蟹宴”的官員斷然不覺貧困兒童啃涼饃、喝生水的困苦。同樣,衛生廳長如不是假以“普通患者”身份看病,也很難體驗得到群眾“看病難”的實情。

  耳聞不如目見,口說不如身逢。了解真實的民意民情,一直是優秀領導干部的追求。“微服私訪”也好,派員巡視也好,無不是為了摸到第一手實情。某省委書記冒酷暑到農民玉米地裡鋤草鬆土,感受絕不同於辦公室的“匯報”。某市交通局長冒高溫親身體驗“蒸籠公交”的煎熬,才會下決心提前一年更換空調公交車。就連挪威首相延斯·斯托爾滕貝格今年6月也假扮“的哥”接送乘客,“無縫隙”了解民意。沒有對群眾生活的切身感知,就難以將心比心,聯系群眾難免流於形式。

  身入才可心入。端著架子、擺著排場去體驗基層,群眾避之猶恐不及,哪裡有真情實意對你說。隔著玻璃調研,看見的未必真實。打招呼亮身份下去,聽到的不乏“演戲”。“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兒,就得親口去嘗一嘗。”與群眾貼身才可能貼心,走進貧困戶才知窮滋味,喝口彩色水才覺污染重,吃頓百姓飯才明農民苦,驕陽下跟班干上12小時才懂打工難。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才會被群眾當成“自家人”說實話、講真情、道苦衷,才可能尋求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聯系群眾,莫先乎情。感情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點。不要認為群眾“水平低,不懂事”,“蒿草之下,或有蘭香。”也不要嗔怪群眾“變了”,真正“變了”的是某些官員的感情。“再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血肉聯系”喊在嘴上群眾不信,“魚水情深”做個樣子百姓不認,聯系群眾是“掏心窩子”的事。沒有“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人民是我親父母,我是人民好兒郎”的感情認同,不拿出孝敬“爹娘”的勁頭來服務群眾,絕不會與群眾走到一塊、站在一起、打成一片。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眼下,了解民意民情的渠道包括網絡、微博、微信等並不算少。但間接得來終覺淺,要真正掌握“帶露水珠”的情況,並能在某些“一片大好”的匯報中鑒別出問題,將身比身體察民情仍不失為一種有效做法。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29日 04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