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晉源區東關十字路口東南角,一輛被撞毀的小汽車,高高架在路口,這裡曾是當地百姓眼裡的“死亡公路”。307國道在晉源區全長25.1公裡,而“死亡公路”的死亡人數曾佔到整個晉源區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80%,最多一年死亡人數52人。如今車輛越來越多,而該路段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卻呈大幅下降之勢。2012年,該路段死亡16人﹔今年截至7月底,死亡5人。“死亡公路”安全狀況緣何得以扭轉?8月20日,記者走進晉源區尋求真相。
模式——“中隊包鎮,民警包村”,貼著地皮去做,帶著感情去做,把安全教育做到百姓家
驅車沿太原濱河西路南下,一路暢通無阻。但剛進古寨村口,車子被迫一下子慢了下來,原來是遇到了減速帶。村裡的減速帶特別多,每個小路口與主路連接的地方,都有雙向來往減速帶。
村子裡反光道釘、反光錐筒隨處可見。路邊的庄稼地,也被隔離柵欄圍了起來。村裡的交通安全教育教室,雷打不動每天早晚10分鐘,播放交通安全知識。這裡是太原市“中隊包鎮,民警包村”的一個示范村。
古寨村處於太原城鄉接合部,村庄四周都是交通繁忙的公路干線。3000多人的村庄,有400多輛車,還有一個混凝土攪拌站,重型車輛多,預防交通安全的壓力很重。“‘死亡公路’離我們村兩三裡,村裡人和鄰村的人,常有在公路上出事的。一個人出事,往往就毀了一個家。”已改為社區的居委會副主任連小鋼說。
古寨村是晉源區的縮影,晉源區地處太原市西南,轄區總面積約287平方公裡,人口18.9萬人,交通四通八達。由於農村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60%以上,群眾遵守交通法律、法規的意識淡薄,給交通管理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為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交警也曾想盡各種辦法。嚴查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展出交通事故版面、給群眾發安全宣傳單、講交通法規……但常常是很多人剛聽完、看完,騎摩托車上路依然不戴頭盔,在道路上行走根本不看信號燈……
“根本原因是那時我們沒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老百姓從感情上不接納我們。”太原市交警支隊晉源一大隊大隊長閻晉生說。“2007年,我們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中隊包鎮,民警包村’。在307國道沿線,排查出13個事故隱患點,也就是村庄出入口,全部安裝了減速帶。我們相信貼著地皮去做,帶著感情去做,就一定能把百姓的安全工作做好。”太原市交警支隊副支隊長侯偉星說。
晉源一大隊為每村確定一名交通安全宣傳民警,由村委會聘其擔任村交通安全宣傳名譽副主任,走村串戶、田間地頭地進行交通安全宣傳。同時交警部門聘任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或分管安全的副主任為大隊警風監督員,在監督交警工作的同時,與包村安全民警共同對村民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從2008年8月開始,這項活動在晉源區6個鄉鎮、街辦的90個行政村全面鋪開。
方法——為老百姓著想,講老百姓的話,瞅著老百姓的空閑做工作
“百姓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百姓心中就有多重。”這句話寫在交警晉源一大隊食堂的門口。閻晉生告訴記者,開展“中隊包鎮,民警包村”就是要把交通安全防護牆建在老百姓的心裡。
“我們村的土地原來是與古寨村連著的,后來因為修七三公路被分開。結果一部分人住在公路南邊,而種地還要到北邊。過去大家缺少交通安全意識,經常橫穿公路,出過好幾起事故。”東城角村村委會主任劉福中告訴記者。
“你們都是受苦人,開大車是險活計,要愛惜自己。不出事,家有依托﹔出了事,家就難活了。”警官李倩在給晉祠北大寺村30多個駕駛員講課時的質朴語言贏得大家紛紛點頭。
“由於水泥罐車大,有盲區,交警建議我們加裝攝像探頭。一個探頭三四千元,開始有些舍不得,但當交警讓我們算算壓死一個人要花多少錢時,我們就想通了。一次投入,終身受益。”古寨村金磐混凝土公司車隊隊長張燕青說。
交警晉源一大隊轄區有晉祠、天龍山、蒙山等旅游景區,駕駛員白天忙生意,交警就晚上8點把他們集中起來,進行安全教育。“領導要求我們其實是在做群眾工作,所以不僅要講老百姓的話,而且要就著農民的時間。”晉源一大隊副隊長席團說。
評價——安全教育不打糧,但比給十萬塊錢還重要,這是為了我們老百姓的生命
古城營村是一個人口逾萬的大村庄。十幾年前,古城營村人多、車多、司機多、事故多,村委會不時要參與處理事故的善后事宜。村民以為村裡的風水出了問題,所以一出事,就要敲鑼打鼓放鞭炮。如今大家已不再迷信,而是有時間就去安全教室聽聽課。
“我們家6口人,我、兒子、孫子都去交通安全教育室聽過課。孫子在村裡上學,交警每逢開學放假都要講一回交通安全。我們回家跟老伴跟兒媳婦再講,她們也就有了安全意識。”村民楊增德說。
“左看右看再左看,平安與你永相伴。交警們教老百姓過馬路的口訣,我們村裡的人都知道。五六年了,村裡沒有一起交通安全死亡事故。”村黨總支部書記杜毛清自豪地說。“村裡人說,交警是交通路上的警察,這下都到村裡來了,自己給自己找事干。但是交警同志說,要想把事故壓下來,必須到學校、村庄中去,到老百姓中去。”
那麼,百姓是如何評價“中隊包鎮,民警包村”這項活動的?
“村裡人說,這活計看上去就是講一講,不打糧,有時村裡還得貼上錢,但這比給十萬塊錢還重要,這是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杜毛清說。
“中隊包鎮,民警包村”對百姓的安全意識有多大提高,很難量化,記者在採訪中一直找不到切入口。但突然間,一件小事讓記者看到了活動的效果。
採訪結束,記者在古寨村乘車欲離開。路過一個繁忙的交通路口,前方綠燈開始閃爍,司機小龐立刻停住了車。而旁邊的車,則在黃燈亮起之前,加速沖了過去。
“為什麼能過,你不過呢?”記者問。
“寧等3分,不搶1秒,我們經常受交通安全教育,這都是下意識的反應吧。”司機小龐說。
前方,車水馬龍,是等待平安回家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