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是生產力、競爭力,更是檢驗事業成敗和工作優劣的標准和尺度。結合全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分析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在作風建設中存在的“庸、懶、繁、亂”等突出問題,不難發現,這其中大多數與單位或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
無利可圖,則懶、則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有些事情明明一兩個工作日就能辦好,偏要拖拖拉拉地做上三五日,隻要能在規定期限前辦完就行,奈我何其?有些問題隻要稍作思考、略作改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就是不願費這個神、多這個事,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表現在實際工作中,則紀律渙散,精神頹萎,上班遲到早退,工作時間上網聊天、玩游戲等等,不一而足。反之,如果有利可圖,則繁、則亂,就會千方百計人為設卡、制造障礙,雁過拔毛、亂中取利。例如要拿到某單位的一份審批手續,必須要有該單位所有科室負責人都在上面簽字蓋章,還美其名曰“加強內部監督”,可惜最終結果卻事與願違,不僅效率低下,更為少數人以權謀私、權力尋租提供了便利。對此,辦事群眾和服務對象是四處奔波、苦不堪言。
因此,破解作風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這個“利”字是繞不開的,必須突破利益這一瓶頸。
要理順利益。徹底理清黨政機關在執紀、執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利益關系,明確公共利益與部門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合法利益與灰色利益的界限。在此基礎上,規范各種權力運行機制,公開權力清單,透明工作流程,斬斷公利與私利之間那條在不少單位還客觀存在的利益鏈,讓每個公共部門和公職人員在執紀或執法的過程中不敢、不能謀取部門或個人利益,杜絕那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歪風邪氣。
要明示利害。不斷加強對機關事業單位干部的行政理論和職業道德教育。借助這次全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中掀起加強作風建設熱潮,大力表彰、獎勵和重用素質高、服務好、作風優的單位和個人,讓作風好的單位和個人在政治上、經濟上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要強化監督和考核,嚴格對行政行為和執法行為的問責,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對作風建設中發現的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懲不貸。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