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校黨委書記朱善璐來到國際關系學院,與該院教工黨員代表座談交流,聽取群眾意見建議。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辦法搞,北大師生不答應”
“今天我到國際關系學院來,主要是針對學校領導班子和學校機關下一步怎麼更加深入地開展學習教育和聽取意見工作,請大家幫助集體會診,找准問題。”
在簡要介紹學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進展情況后,朱書記直入主題,明確表示此次座談調研活動,是直接向基層一線的老師同學聽意見、聽真話來的。朱書記提出三個問題請在座同志們思考:“四風”問題在北大校級領導班子和學校機關中有哪些表現?北京大學這次活動怎麼開展才能不走過場,取得實效?作為國際關系學院,如何做到“規定動作”做到位,“自選動作”做出彩,在此次活動中給全校帶個好頭,引領示范?
朱書記特別強調:“中央對防止走過場提出嚴格要求,如果這場活動本身還是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辦法搞,那是最慘的。不僅中央不答應,人民群眾不答應,北大老師和學生也不答應。”他希望大家說真話、說心裡話,老師們對學校領導、機關的作風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請實話實說,學校領導不怕批評,隻怕聽不到意見,他謙和地講:“北大活動怎麼搞,怎麼建設,請大家出主意。”“大家對我、對學校領導班子有什麼意見,請實話實說、真話真說,我是來聽真話來的。”“大家可以直奔問題,不好意思直說的,也可以說現象、說狀況、說病症。我們再分析診斷。”
“提不出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
外交學系黨支部的余萬裡副教授首先發言。“我想了一想,總覺得自己給學校領導提不出什麼問題來。但是提不出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一開場便將在場各位帶入沉思中。
他提出,學校領導的工作情況透明度不夠,學校普通教員和校級領導的接觸機會太少,對學校發展規劃、宏觀政策了解不足,確實提不出問題。
但並不是沒有問題。他補充說,工作中還是存在著一些現象,比如學校管理部門“手續繁雜,需要填表太多”,網絡平台和信息化系統“建設太差,急需整合”。“一張表一個系統,重復填寫內容,而且界面很不友好”。
朱書記立即表示,信息系統整合不是新問題,但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對這種“長期難以解決、多次解決不了”的問題,在這次活動中一方面要認真面對下決心解決,另一方面要從根源上查找原因,看看是不是有“四風”問題在其中搗鬼。提不出問題,說明我們工作中還有問題。
國際政治經濟學系黨支部董昭華老師建議,學校開展這一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注意效果導向,所以建議在三個環節的工作中,最好有一個環節專門來反饋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實際成效。
朱善璐書記和大家一起分析集中教育實踐活動群眾參與不夠的深層原因,對大家提出的建議邊聽邊認真記錄。他表示,隻有發揮群眾的首倡作用,才能激發群眾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學校主要領導要研究,是不是在這次活動中建立相應的承諾機制、反饋機制。學校黨委把要整改落實的問題分成幾類情況來分析,哪些問題是能夠給群眾承諾解決的,就要通過適當的渠道向群眾公開承諾。一時解決不了的或無法解決的,也要進行反饋,說明原因。
“邊學邊查邊改,實實在在地體現變化”
沈青蘭老師注意到了部分同志對本次活動存在疑慮的情況。“以前歷次搞活動,學校干部群眾都在認真做,也有一系列整改措施,但是后續的反饋沒有體現。說得再好,不如做得好,大家有點疲憊了。”“我們的口號和提法、宣傳的手段能否真正吸引群眾?”
朱書記表示:“咱們這次活動,從目標要求,從活動的做法,從會風、文風、領導作風都要體現新風氣。發現有問題,不要活動結束了再改,要邊學邊查邊改,從現在就要改變,實實在在地體現出變化。”並跟身邊的工作人員強調,“今天聽完大家的意見,說得對的,就不要等了,回去馬上討論馬上研究馬上整改問題。關於會怎麼開、文怎麼寫、領導怎麼辦公、群眾怎麼接待,要立即研究,盡快形成規范,迅速在全校樹立新風氣。”朱書記立刻解決的態度得到了在座老師和代表的連連點頭認可。
“贏在基層,贏在執行力”
國際關系研究所黨支部書記羅艷華提到了教職工的生活福利問題。她覺得學校在一些具體工作,如房屋置換上需要加強執行力,也可以更加人性化。
聽到羅艷華的發言,朱書記有所感慨地講:“醒得早起得晚說明執行力差。有的毛病早就提出了,在一些問題上也很快意識到新情況、看到新問題,但沒有下決心及早解決,缺少有力的具體行動。”對於教職工待遇中的人性化問題,朱書記表示肯定,同時也指出,人性化意味著成本增加,也可能意味著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這需要提高領導班子的能力,比如籌款能力就需要提高,把蛋糕做大,維護好師生的利益。
離退休第一黨支部書記王其芬在發言中說到:“全校40多個院系,270多個研究中心,如果這些院系、中心都做好,學校就不會這麼累。”“從管理學的角度講,我們要贏在基層,贏在執行。”
聽到她的話,朱書記不斷點頭表示贊同。“就是要抓基層、抓細節,院系基層建設要列上發展議程”。關於執行力問題,他帶頭表示,學校黨委系統要先動起來,學校機關要先行一步,轉變作風,提高效率。
“學校各部門在遇到請示、請求和難題時,不能先說‘NO’!”
國際關系研究所黨支部范士明提到,近年來學校不同部門的規定都越來越規范,文件越來越多,但有的時候缺乏變通。問題反映給機關,態度很好,但總是說,有規定,不能辦,給基層一線留的自主權不夠。
朱書記聽到這一點接著說到,“一些部門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推諉扯皮’的情況,我們校領導需要先自責,也說明有些部門缺乏進取精神,沒有為師生服務好、幫助院系解決困難和問題的理念和態度。”他要求“學校各個部門,今后在遇到基層提出請示、請求和難題時,不能先說‘NO’!”
朱書記分析,遇到問題就以不符合規定為由張嘴說不,看似沒錯省事、沒有風險,實際上是不認真負責任,不敢擔當,是不進取的表現。“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從服務師生的角度出發,盡量想想有沒有辦法幫助解決。提的問題不符合既有規定,但符合教學科研實際的和師生期盼的,就一起商量是否有別的辦法幫助,應修改規章,還是向上級報告”。
“學校各部門各機關應該樹立為師生服務的意識。”在剖析這些問題作風根源的同時,他強調,“為群眾、為師生服務的真理主要掌握在基層一線師生手裡。隻有基層的問題解決了,老百姓氣順了,北大才能發展順利。”
“教育實踐活動要留下制度遺產”
座談會氣氛熱烈,暢所欲言,會意的笑聲不時傳出。各位老師和代表對於校級領導班子和機關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
比較政治學系黨支部許振洲老師提出,運動式的搞法很容易變成一風吹。最好是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后留下遺產,注意建章立制,形成長效機制。
行政黨支部霍艷麗老師提出,真正的群眾路線,不是群眾在下面開展大量活動,而應該是學校領導先動起來,帶頭做出行動,做出效果,然后再由群眾評判。
團委書記、行政黨支部書記高靜說,校領導要走到學生身邊,放下架子讓學生把真心話說出來。隻有通過溝通方式的改變,學校工作更加透明,才能創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敢於說真話。
行政黨支部劉春梅老師說,基層領導干部的工作壓力特別大,兩個一把手都是雙肩挑干部,會議纏身,學校不少單位召開會議和活動,都要求學院一把手到會。應該把這種風氣改一改,或者不一定都非要一把手參會。
在輕鬆融洽的氣氛中,兩個多小時過去了。大家仍意猶未盡,為學校分憂、為黨委擔責的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朱善璐書記說,今后要把今天這種調研方式制度化,形成聽真話、講真話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