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廣東,抗洪一線踐行群眾路線

2013年08月26日11:03  來源:南方日報

  洪災剛過,韶關乳源就及時組織群眾翻整土地搶種蔬菜。谷立輝 郭家軒 攝

 

  8月中旬,受台風“尤特”及西南季風接連影響,廣東遭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波及范圍最廣的洪澇災害。從“尤特”到“潭美”,近10天時間,我省遭遇1951年以來最極端的一次強降水。截至22日12時,全省共計19個市823.03萬人受災,因災死亡43人,直接損失超過130億元。

  抗洪救災,成為廣東各級干群踐行群眾路線的現場大考。各級黨政機關快速反應,領導干部深入一線,民間救援力量也援手助力。

  一時間,黨群一心、軍民一心、干群一心、前后方一心,盡力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充分彰顯廣東力量,廣東用實際行動在抗洪搶險中真切踐行了黨的群眾路線。

  救援

  在群眾利益受到威脅的關鍵時刻,各級干部和組織紛紛深入洪災現場,解救受困群眾,盡可能地降低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

  廣東災情牽動黨中央、國務院的心。2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視頻會議部署搶險救災,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胡春華,省委副書記、省長朱小丹委托,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匯報廣東災情和救災措施。李克強總理對廣東災情高度關注,對廣東人民關懷備至,對我省下一步防災、救災工作作出明確指示。

  此次洪災,是對廣東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場考驗。在群眾利益受到威脅的關鍵時刻,各級干部、組織紛紛深入洪災現場,解救受困群眾,盡力挽回損失。

  在台風登陸前,省委、省政府未雨綢繆,密切關注台風最新動向,發布最新氣象消息,部署防御。13日,胡春華書記和朱小丹省長就分別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高度重視防御工作,保証人員安全,降低災害損失。

  當晚,副省長、省防總總指揮鄧海光坐鎮省防總值班室,隨時檢查各地防御措施落實和責任人上崗到位情況。各個市、縣聯動起來,責任人坐鎮三防值班室,緊盯台風動向。

  鑒於防汛抗災的嚴峻形勢,廣東省黨政代表團中止了在湖南的學習考察,提前返回。21日晚,胡春華書記連夜從湖南趕往韶關、河源、梅州等地災區察看災情,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檢查指導防汛抗災工作。

  22日至23日,朱小丹省長率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到粵東受災一線,現場檢查部署救災復產工作。

  各級政府部門聯動,軍警政民齊心協力抗洪搶險——

  14日,湛江港海域,240名漁民被困海上,邊防官兵駕船在受困漁船和碼頭之間來回奔波20多趟,將漁民悉數帶到岸上。

  17日下午,災情最嚴重的河源洋頭村一度有3000余名群眾受困,陸軍第42集團軍派遣30名突擊隊員,駕駛軍用越野車直接挺進孤島,及時為老人小孩等最困難群眾發放物資。

  18日上午,省公安廳飛行大隊戰勝惡劣天氣,將搶險救援裝備空投紫金縣被洪水圍困地區。

  22日晚,上一波洪澇剛退,“潭美”又帶來一場大雨突襲汕頭潮南區,廣州軍區2000多名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繼續堅守,加固堤壩、缺口1500多米,運送物資,幫助災后重建。

  潮南、紫金、惠東重災區,到處都有陸軍第42集團軍官兵的身影,白天加固堤壩、突入災區送物資,入夜,小伙子們就睡在學校的硬桌椅上。

  溫晉忠,梅州市五華縣龍村鎮民政辦主任。水災發生后,他顧不上家人安危,坐沖鋒舟來回30多趟,救出100多人,大部分是老人、小孩。

  揭陽普寧市軍埠鎮石頭橋村決堤了,全體村干部上堤,干群手挽手守在河堤上﹔陽山峽頭村黨組織發揮核心作用,在洪谷浪尖轉移群眾800多人﹔韶關乳源瑤家的“拉婢”不顧危險在堅守。

  紫金縣龍窩鎮多個村被洪水圍困,約3000人失去聯系。河源市委書記何忠友爬山蹚水,挺進重災區洋頭村,這是災后進村的首支救援力量。

  ……

  洪災面前,各級黨政機關快速反應,領導干部深入一線,靠前指揮,搶險救災,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廣東在抗洪中走出一條寶貴的群眾路線經驗。

  大愛

  抵抗天災,隻有干群團結一心,積極應對,才能戰勝災難帶來的創傷。以政府為主導,民間救助與政府救援兩者合力,成為此次廣東抗災救災工作的一大亮點。

  水災發生后,各級政府部門緊急調撥救災物資。8月17日,省財政緊急預撥第一批省級救災資金7000萬元,20日再次預撥2500萬元﹔截至20日,省紅十字會向災區發放社會募集的總價值1100多萬元的物資﹔省直部門壓縮5%公用經費用於搶險救災……

  政府再一次以其積極的動員能力,成為這場救災行動的主導。然而,抵抗天災,隻有干群團結一心,積極應對,才能戰勝災難所帶來的創傷。在這場洪災中,民間救助與政府救援兩者合力,成為此次廣東抗災救災工作的一大亮點。

  在惠東縣白盆珠鎮,17日早上6時,個體戶劉玉成接到鎮政府工作人員電話,稱災情嚴重,急需飛艇轉移危險地帶的村民。擁有2條飛艇的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接下來的數天時間,他親自駕駛飛艇,與鎮干部一起轉移人員、運送賑災物資。

  在紫金洋頭村,很多群眾的糧食泡壞了,店主鄧春林做好飯菜送到安置點,她還把1000多斤大米和新鮮蔬菜免費送給村民。

  “用多少錢都沒關系,把物資運到災區就行。”18日上午,身在廣州的黃智中,獲悉家鄉潮南遭遇水災后,立刻叫停公司所有業務,安排90艘橡皮艇連夜送往潮南區,並派出10名會員前往災情嚴重的兩英鎮石美村進行救援。

  “我捐100萬”、“我捐60萬”、“我捐50萬”、“我也捐50萬”……截至22日晚,五華商會已籌集賑災資金1240萬元、20萬斤大米。

  “廣東加油!潮汕挺住!”21日,台風“潭美”再次威脅廣東,在恆大足球比賽現場,黃色的標語在紅色衣服的浪潮中格外耀眼,很多球迷為災區加油鼓勁!

  一方有難,八方馳援。大災大難中,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政府與民間良性互動,真切踐行著有力量的群眾路線。

  復產

  連日的陰雨終於過去,高漲的河水正逐漸退落。對於災區而言,最緊張的時刻已經過去,漫長而艱難的復產重建工作已然開始。

  23日,受災嚴重的普寧市軍埠鎮石橋頭村內一片忙碌。村民們將床墊、桌椅、書籍、衣服……等“家當”拿出來晾晒。村裡的生產活動正逐步恢復,部分工廠已開工,小商戶相繼開門營業,農民開始備耕播種﹔

  在紫金縣南嶺鎮,陸河公路站干部職工奮戰3天3夜修復了29.6公裡長的塌方公路,終於打通南嶺鎮的唯一對外通道,外界的救災物資由此進入﹔

  ……

  事實表明,廣東再一次經受住了洪災考驗。然而,洪災所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如何實現及時有效的災害預警,已成為防災抗災的首要考驗。省防總有關負責人說,在災害預警的針對性與流程上我們仍有改進的空間。

  在抗災救災過程中,因洪水而引發的民眾怨氣,干部該如何科學應對?在災難面前,能否用包容的心態做到干群齊心共渡難關,無疑是落實群眾路線的一個試金石。

  還有當前緊迫的災后補償與家園重建問題。如何把引入社會力量來提高群眾抗風險能力這一共識落實為統一行動,還需要政府和社會雙方合力作為。

  “尤特”剛過時,胡春華書記便第一時間強調,各地要針對災害應對中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認真採取措施。23日,在五華縣察看災情時,他再次強調,災后復產重建工作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避免災害重演。

  這個周末,陽光終於將暴雨送走。普寧的服裝產業已經組建起“自救復產聯盟”,共享人力設備等,實現協同復產。短短幾日內,普寧1/4停產企業已恢復生產經營。

  “天災無情人有情。看到干部、官兵奮戰在一線搶險,我們基層群眾深受鼓舞,大家都很有信心,自強互助渡過難關。”普寧一家服裝企業的陳老板說。

  (戎飛騰 張學斌 劉進 梁文悅 湯凱鋒)策劃統籌:梅志清 胡念飛

分享到: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