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作風建設大家談

心系群眾應具有“咬菜根”精神

王玉亮

2013年08月23日11: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昔賢雲:凡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其言淺俗,其意深遠。“咬菜根”精神由來已久,孔子雲:“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其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種安貧樂道、不改其志的境界追求一直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景仰。后人既有“清貧寡欲,終日常蔬食”的內省修性,又有“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的勵志健行。吃菜根,以菜根為食,自然讓人想到生活飲食的節儉清苦。但菜根“清而不滓,澹而彌永!濯濯數莖,可以滌肥艷之腸胃,可以湛沖虛之氣體”,除了養身健體,它還可以修心養性,更重要的是,菜根“氣含土膏,液飽霜露”,能食者接地氣、知民苦。因此,宋代黃山谷在其畫作上慨然題書:“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縱觀古代的清官賢臣們,不僅自身生活節儉清苦,也深知民間百姓疾苦。食過、食得此味的人,還要有毅力才能秉持節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裡得” 洪應明以《菜根譚》喻指人要歷練自己,要不斷栽培灌溉自己,備嘗險阻而不改其志者,才能百事可成。古代那些青史留名的官員,大多具有能咬得菜根、耐得清貧的精神和意志。

古聖先賢將“咬菜根”這種布衣蔬食、安貧樂道的精神追求,化大俗為大雅,啟平凡於神奇。“咬得菜根”,從修養上來講,有益於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從做官為政來講,“咬得菜根”的官員懂得民間疾苦、能夠為民謀福。如果隻知山珍海味,而不知菜根之味,隻追求享樂、安逸、奢靡,不願吃苦,就不可能克勤克謹於政務。做官之人,如果不知百姓之苦,何談體恤百姓之苦呢?菜根,百姓吃得多了,吃得久了,就會有菜色﹔官員吃得少了,或不再吃了,也就無法體恤民情了。所以南宋大臣真德秀曾說“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百姓之所以面有菜色,正是士大夫不知菜味!如果官員們都能“咬得菜根”,能夠知其味,就會知責履責,盡心盡職了。

古往今來,以“咬菜根”為志的官員不在少數:明代的於謙就具有“大節還須咬菜根”的精神,清代康熙年間江寧巡撫湯斌咬得菜根、成就了大事,為官廉潔勤政,稱譽一時。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一直宣揚、秉持艱苦奮斗的精神,每個時期都涌現出無數的優秀黨員,其中有廣為人知的人民的好干部焦裕䘵、孔繁森等。

然而,也有一些黨員干部逐漸滋生了“四風”現象,逐漸脫離了群眾,不知、不問、不管百姓疾苦。因此,當前黨中央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僅是“兩個務必”在當代的秉持和發揚,而且可以使黨員干部強化牢記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之一“咬菜根”精神,不僅是黨員干部個人修養、個人生活和人生態度所秉持的精神,更應是為官執政的基本素質。有、能、肯“咬菜根”的精神,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接得地氣,知民疾苦,解民所需,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才能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落到實處,才能消彌“四風”。

(作者單位:廊坊師范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趙晶)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