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作風建設大家談

說說蜻蜓、鴨子和魚三種群眾路線作風

卿依祖

2013年08月20日11: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如果把人民群眾比喻成生命之水,那麼黨員領導干部的群眾路線工作作風大約有這麼幾種:蜻蜓點水式、鴨子戲水式和魚類潛水式。究竟什麼樣的群眾路線作風才能有利於黨的事業,才能讓群眾滿意,不妨解剖一下這幾類群眾路線作風,也許從中可以找到答案。

“蜻蜓點水式”群眾路線作風

蜻蜓是一般在池塘邊或河邊飛行,幼虫(稚虫)生活在水中,其卵產在水中。一句話,蜻蜓依附於水,離開了水,則不能生存。在現實中,群眾是水,個別干部則成為蜻蜓。這類干部從小就生活在群眾之中,是群眾給予他幫助,是群眾給予他知識,是群眾給予他力量。逐漸的,這類干部就像蜻蜓一樣,經過幾次磨礪之后,終於脫穎而出。等到羽翼豐滿之后,就飛出水面,脫離了群眾。因為生存的需要,蜻蜓還是會偶爾飛到水面,覓食產卵。現實中,則可能是因為上級的督查,因為升遷的需要,因為新聞的需要,干部們偶爾會回到群眾中間,做幾件所謂的民心工程,走幾戶聯系的困難群眾,發表一段慷慨激昂的“重要講話“,爾后就無影無蹤。服務上講官僚,作風上走形式,心不在群眾中間,想的自然也不是群眾的事兒了,最終傷害的是黨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損失的是黨的事業,毀掉的是個人的未來。建國初期轟動一時的張子善、劉青山就是典型的蜻蜓式干部,革命戰爭年代,他們兩人依靠群眾,逐步成長,待終於長硬翅膀,身居高位之后,自以為勞苦功高,把黨的群眾路線扔在一邊,徹底脫離了群眾,終日貪圖享樂,奢靡腐化,給黨的事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也把自己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鴨子戲水式”群眾路線作風

鴨子也是生活在水邊的動物之一,它離不開水,終日漂浮在水面上,或尋覓食物,或玩耍嬉戲,或一個猛子扎入水下,找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爾后又迅速浮出。在群眾工作中,部分干部的作風就跟鴨子極為相似。這類干部不像蜻蜓式干部,完全脫離群眾。他始終和群眾保持了接觸,由於和群眾走的近,群眾的疾苦也就知道的更多,群眾的呼聲也就了解得較深。當群眾的問題表現的很突出的時候,他會一個猛子沉到群眾中間,去化解一些突出矛盾,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等到太平無事了,就又回到辦公室來,去做一些表面文章,去動手搞一些政績工程,給自己在群眾面前,上級面前掙一些形象分。這樣的干部,表面看似乎和群眾在一起,群眾的意見也不大,領導看了也還過的去。但是這種鴨子式的工作作風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做事不夠深入,不敢深入,流於形式的多,流於過場的多。為了撈個政績,偶爾下個深水,由於不能持久,不願深入,不想久留,前腳剛走,后腳就又冒出的新的問題,留下一堆攤子,給黨的事業,給群眾利益反而造成更大的影響。這種工作作風在最近查處的薄熙來等系列案件中就有所反應,薄熙來等在重慶,大張旗鼓的搞建設,走形式,給人以踏實肯干、求真務實的錯覺,殊不知背后卻脫離群眾,腐化墮落,違法亂紀,把自己釘在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魚類融入式”群眾路線作風

魚類生活在水中,終日生活在水中,一旦離開水,將導致缺氧而死。魚和蜻蜓、鴨子不一樣,它深知這個道理,從小就生活在水裡,吸取氧分,尋覓食物,生長壯大,終其一生。黨的群眾工作中,絕大多數黨員領導保持的就是這種“魚類融入式”工作作風。它與蜻蜓式和鴨子式的群眾工作作風有根本的不同。具有這類作風的黨員干部清楚的知道黨和群眾實際上就是魚和水關系。黨員干部來自於群眾,在群眾中吸取氧分,在群眾中茁壯成長,依靠群眾開展工作,一旦脫離群眾,就像魚兒離開了水,隻有死路一條。“魚類融入式”的干部作風往往呈現出這樣的特點:一是心系群眾。最美基層干部菊美多吉、巴山紅葉王瑛、人稱“吳滿意”的眉山市信訪干部吳菊芬……他們都是心系群眾的典型代表。二是虛心向群眾學習。縱觀黨的歷史,從李鼎銘先生的“精兵簡政”到小崗村的“承包到戶”,從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到改革開放,每一項重大決策都有群眾的創新,每一段歷史都離不開人民的創造。三是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在四川省眉山市開展“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活動中,各級黨員干部進村入戶與群眾結對聯系,全市2萬名干部聯系7萬戶群眾,300名縣級以上領導聯系900個基層單位,幫助基層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受到基層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每一個地方,每一名領導干部,工作作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到黨的事業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與否。每一名黨員干部在三類工作作風的剖析中能夠從中吸取一點教訓,獲得一點知識,並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心系群眾,善於學習,始終以群眾為重,從而找到正確的、務實的、人民群眾滿意的路線作風。

(作者單位:四川省青神縣委組織部)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趙晶)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