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網友聲音

以民為鏡,莫成“水月鏡花”空好看

葵向陽生

2013年08月19日13: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群眾的意見就是我們的鏡子,百姓的期待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要堅持開門搞活動,走進基層第一線、走進群眾之中,對照群眾的意見找差距,對著群眾的要求去整改,不辜負百姓的期望。(人民網)

目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以“四風”為聚焦點,在全黨范圍內掀起了“查擺問題、開展批評”的一輪高潮。而要想真正深入挖掘出黨內存在的作風問題,黨員干部就必須放下思想包袱,敞開胸襟,開門納諫,以謙虛的姿態,接受人民群眾的品評。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同樣,以民為鏡,能夠照出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能夠衡量工作業績的優劣。因此,“照鏡子”務必要照准照清,切莫虛幻不實,成了“水月鏡花”空好看,讓教育實踐活動也淪為形式主義。

以民為鏡,要與群眾“面對面”,兩相對照。調查交談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不能邀寵討好,更不能自我標榜。學會放下官架子,與群眾平起平坐、推心置腹的交流,讓群眾跟你講實情、說實話。

以民為鏡,要與群眾“背靠背”,拉近距離。走群眾路線就是要深入一線、深入基層,盡可能的貼近群眾的真實生活。因此,照鏡子的時候不要擺好了架勢去照,不能做樣子給群眾看。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在實干中不斷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以民為鏡,要與群眾“心連心”,汲取力量。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於人民更堅實,也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走入群眾當中,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才能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才能知群眾之所想所盼、所憂所難,才能在思想上和鳴共振,讓教育實踐活動有的放矢。

分享到:
(責編:趙娟、謝磊)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