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延安:包村聯戶帶鄉制度譜寫群眾路線新篇章

2013年08月17日15:11  來源:陝西日報

8月14日,在剛剛遭遇了百年不遇強降雨襲擊的延安市寶塔區貫屯社區榆樹坪村,村民們提起包村干部、延安市財政局副局長劉曉軍有說不完的好。黨員朱統軍說:“村裡大人娃娃都認得他,把他當成親人。災情發生后,他冒著生命危險多次組織群眾抗災搶險,生產自救,真是咱們的大恩人!”

隻見公仆不見官,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這是延安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最鮮明特色。延安市包村聯戶帶鄉制度實行於2012年,啟動了為期5年的千名領導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抽調1366名干部,確定1366個低收入村“一對一”開展包扶工作。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延安結合實際,使此項制度逐步完善。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姚引良,延安市市長梁宏賢帶頭,人人立下軍令狀,5年內要使低收入村群眾實現“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療、住房和養老得到基本保障”的目標。

回顧延安市一個多月的抗洪搶險救災歷程,人們發現,延安市實施的“領導干部包村聯戶帶鄉制度”,對於奪取防汛抗災救災階段性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領導干部包村聯戶帶鄉制度究竟好在哪裡?記者在剛剛受災的延安進行了採訪調查。

干部和老百姓零距離,深入基層辦實事。這是延安領導干部包村聯戶帶鄉制度的一大特點。延安一些縣區還根據實際擴大了包扶村數量和包扶干部人數,全市新增包扶村874個,包扶村總數達到2240個,13個縣區參與包扶的干部由977人增加到8271人。市直105個包扶部門單位紛紛抽調業務骨干組成包扶團隊,使市直包扶人員由原來的389人增加到1362人,全市各級參與包扶的干部達到10610人。

各級包扶干部在包村的同時,每人聯系2至3戶貧困戶,並動員本單位其他干部進行聯戶幫扶,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不斷完善包扶村群眾居住、教育、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環境,提高包扶村群眾生活質量。

尤為重要的是,各級包扶干部在為低收入村群眾培育致富產業的同時,還通過抓基層黨建,提高村級組織的戰斗力。包扶干部扎實推進村級黨組織“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把消除四類村、提升三類村、鞏固擴大二類村作為重點來抓,對尚未完成村級班子換屆的村子,包扶干部配合縣鄉黨委採取鄉鎮干部兼職、大學生村官任職等辦法,配齊配強了村“三委會”班子,消除剩余的88個四類村。維修改建和新建黨員活動陣地334個,發展黨員67名、入黨積極分子48名。

低收入村在改變,群眾與包扶干部展現出深深的魚水情誼。考驗不期而至。誰也沒有想到,包村聯戶帶鄉制度為延安抗擊強降雨災害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面對暴雨的肆虐,廣大包扶干部舍生忘死,沖鋒在前,吃住在一線,奮戰在一線,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延安防汛抗災的實踐証明,包村聯戶帶鄉制度是踐行群眾路線、聯系服務群眾的好方法。

包村聯戶帶鄉制度,好就好在強化了各級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家園難舍,有些上年紀的村民不肯撤離,說死也要死在自己的窩裡﹔還有的村民撤走后,心裡放心不下自己的房子,偷偷跑回村裡……子長縣委書記蘭孟偃面對撤離后又返回的村民三鞠躬:“房可以再蓋,東西可以再置,可生命隻有一回!”危窯危房戶胡志軍一家人不相信這雨能把窯下塌,堅持不撤離:“我們死了不要你們負責。”安塞縣真武洞鎮李圪塔村黨支部書記張玉智大聲回答:“你不要我們負責,黨組織要我們負責。”他連推帶拉把這家人弄出窯洞。沒走出百米,“轟哧”幾聲土塌了下來。看著被掩埋的窯洞,胡志軍半天才回過神兒來,扑通一下跪到泥水裡:“是你救了我們全家!”

包村聯戶帶鄉制度,好就好在改進了各級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我是黨員我先上”。在大災面前,黨員干部奮勇爭先,經過錘煉,黨員干部隊伍的戰斗力顯著增強。基層黨組織距離洪水災難最近,距離人民群眾最近,擔負的任務和責任也就最重。大災面前,延安各級黨員干部奮勇當先,以“我是黨員我先上”的斗志豪情,投身於抗洪救災第一線。7月12日凌晨,延川縣城關派出所接到群眾被埋報警,副所長李小林火速集合所裡的民警,冒著大雨趕往現場。群眾被埋地點距路面20余米高,泥水砂石不斷下涌。“其他人員讓開,我們上!”李小林同戰友一起沖上去,在齊膝的泥漿中奮力刨挖。此時二次滑坡,李小林和街道辦干部賈軍維英勇犧牲,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英雄贊歌。

包村聯戶帶鄉制度,好就好在密切了干群關系。群眾利益高於一切,風雨中,黨員干部與群眾心手相牽,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加深入人心。暴雨洪災沖毀家園,奪走生命,但它沖不掉黨群、干群之間守望相助、共渡難關的情誼。

7月25日凌晨5時20分,大雨下個不停,延長縣鄭庄鎮綜治辦主任劉健冒著生命危險,指揮鄭庄村沿河兩岸群眾轉移。剛過7點,山洪已經形成,漫過橋面。劉健涉水過橋,一邊喊,一邊沿街拍打居民的房門。這時洪水夾雜著樹木、石塊沖入街道,吞噬著街道上停放的小轎車、三輪車……劉健在前面跑,洪水在后面追,街道盡頭就是河堤,劉健已經無路可去。洪水推著一輛白色轎車砸向劉健,他奮力躲過,轉身扑向安全處,喘著粗氣,癱在了地上……近500名群眾安全了。

7月11日,甘泉橋鎮。接到縣防汛指揮辦緊急通知,橋鎮鄉司法所所長、包村干部高錦國立即趕往榆樹溝村。那是他包扶的村子,他知道村民大多居住的是土窯洞。

榆樹溝距鎮政府有30公裡,其中20公裡是難行的土路。泥路無法行車,高錦國冒雨步行兩個多小時趕到榆樹溝,立即展開險情排查。發現幾戶居民的窯洞有坍塌危險,他一面讓大家搭建塑料棚,一面向上級申請救援帳篷。半山上居住著兩位老人,高錦國發現窯面有裂縫,勸說兩位老人搬離,可任憑怎麼說,老人就是不信窯洞有危險。一次次耐心的勸說,兩位老人終於同意了。沒想到,老人剛離開窯洞,窯口上方的土一下子滑塌下來,在場的群眾呆住,半天誰也不說話……

此后,高錦國就把榆樹溝當成了家,他說:“險情一天不排除,我就一天不撤離。”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過去,延安人民發揚延安精神,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等一系列輝煌成就。今天,延安市在黨中央的關心下,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實施包村聯戶帶鄉制度和一系列為民服務的新舉措,取得了防汛搶險救災的階段性勝利。(記者 艾慶偉 通訊員 王石 李魯)

分享到:
(責編:程宏毅、趙晶)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