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光明日報:“三公”公開要有透明之實

劉 白

2013年08月09日09:25  來源:光明日報

  無透明之實際,刻意規避監督,故意掩蓋預算內容——每個不加說明的“三公”概數后面都跟著三個字:有貓膩。

  繼中央部委4月集中公開2013年“三公”預算情況后,媒體的目光開始轉向省級政府預算。8月8日媒體報道顯示,距2013年年末已不足5個月,北京、上海、山東等18個省份公布了本級政府“三公”,寧夏、內蒙古等省市區公布了部分組成部門的“三公”,有的省份則隻公布了本級政府“三公”各項的總數,甚至沒有說明。

  在地方預算中,“三公”經費是最容易上演金蟬脫殼或借尸還魂把戲的。曾有報道戲謔地方預算常見的花招:“三公”藏頭露尾,標准忽隱忽現﹔項目“虛頭巴腦”,支出不明不白﹔“其他支出”另辟蹊徑,“胡亂花錢”風險劇增。各種“服務費”“管理費”,曖昧的“課題調研費”“重要文件起草費”亂花迷眼,都可能成為“三公”浪費的障眼法。但隨著中央對各級政府公開“三公”預算時間表的明確,隨著輿論對“三公”日益強烈的關注,地方政府對“三公”自由裁量的空間越來越小。因此,怎麼公開、公開到什麼程度,就成了地方單位必須要拿捏的分寸。

  其實,從這個分寸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和廉潔程度,因為越明確、越細致的“三公”公開越容易被拿來橫向比較,越不容易藏污納垢。2012年3月,北京78家市直單位詳細晒出“三公”預算,就經歷了媒體的密集掃描。無論是“人均三公最高超‘5萬元’、最低700元”的比較,還是天安門管委會“廣場大屏幕”的經費、北京市民防局“整治地下空間”的花費,都曾被公眾“掂量”,受到輿論“炙烤”。北京此舉是“三公”公開的范例,但在一些地方政府看來,卻不啻前車之鑒——先行者踩雷,觀望者保命,詳細公開遠不如報個數安全。

  與其解決問題,不如取消問題﹔與其在財政透明度上下力氣,不如在躲避輿論風頭上花心思——這是個別地方政府以“報數”應對“三公”公開的動機所在。當京、滬、浙、湘等省市因率先公布本級政府“三公”而被媒體縱向、橫向、分類比較之時,公開滯后和報數的省份卻“成功”躲避了第一輪輿論監督。有公開之姿態,卻無透明之實際,刻意規避監督的做法令人扼腕,故意掩蓋預算內容的態度令人生疑。從這個角度講,每個不加說明的“三公”概數后面都跟著三個字:有貓膩。

  各個省份“三公”公開情況的巨大差異,說到底還是源自預算公開本身的標准粗放、力度欠缺和問責乏力。公開預算的做法正從中央逐級貫徹到地方,未來縣市級的“三公”公開也在計劃當中。這個時間表不光是為逐級落實留出余地,更應為建立完整具體的公開標准、普遍嚴密的問責制度確立步驟。如果沒有剛性標准,“一級做給一級看”的“示范”效應就會走了樣。

分享到: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