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回鄉制”,是廣西玉林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新實踐。今年以來,玉林以縣鄉黨員干部為主體,以原籍選派“人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為原則,組建了1583支“干部回鄉工作隊”。市委書記金湘軍說,全市10萬黨員干部深入1442個村、社區,變“衣錦還鄉”為“服務暖鄉”,訪民情、解民難,化民怨、促民富,在服務中贏得民心,密切黨群干群血肉聯系。(8月2日人民日報)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是在全黨開展的密切黨群關系、鞏固執政地位、黨員干部受教育、人民群眾得實惠的主題實踐活動,需要結合各地實際努力探索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廣西玉林的“干部回鄉制”就是聯系實際的一種有益探索和創新舉措,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開了個好頭,提供了借鑒經驗,唱響了群眾路線教育的好聲音。
干部下鄉調研、駐村聯戶包保等聯系群眾的形式已屢見不鮮,但這些形式中的領導干部或非本地人、或對相關情況了解不深、或感情不深厚等,影響著領導干部服務為民、解憂幫困的效果。“干部回鄉制”雖與“干部下鄉”僅一字隻差,卻透露出在工作方式上的巨大改進,無形之中提高了為民服務成效。
人清路熟家底清,服務更有針對性。“干部回鄉工作隊”以原籍選派為原則,“人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回鄉干部”可以利用“人清路熟家底清”的巨大優勢,真正帶著同鄉之情與群眾打交道,用當地最朴實的語言“拉家常”,及時深入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以便把群眾向往當目標,把群眾呼聲當導向,把群眾要求當標准,把群眾難題當主題,讓為民服務更有方向性、針對性。
為民謀福得口碑,干事更有積極性。“回鄉干部”與當地居民較熟悉,為民辦事與否、辦事成效如何直接關系到父老鄉親們的評價。“回鄉干部”為了得到家鄉人的認可,干事態度更加主動積極,力爭以最大努力多為當地父老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積極扶危幫困解憂難、為民造福暖人心,以此贏得鄉親們贊譽,增強其在本地影響力,否則將會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素質高來能力強,解困更有實效性。“回鄉干部”以縣鄉黨員干部為主體,相較於社區(村)黨支部書記,他們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接觸范圍廣、掌握資源多、工作思路寬、競爭優勢大,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更多、更好、更快地幫助普通群眾解決好關系切身利益的問題,確保取得實實在在地效果。
吃住在家不擾民,工作更有廉潔性。“回鄉干部”一般離自家距離較近,便於回家住宿吃飯,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公共開支,減少了對村民的影響,有助於干部樹立艱苦朴素的工作態度,培養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基層干部形象。
“干部回鄉制”融會了群眾路線教育主題實踐活動的內涵實質,具有獨特的工作優勢,同時還應密切注意在現實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要堅持防徇私情、謀私利﹔防一陣風、走過場﹔防耍官威、擺官架等,切實把“干部回鄉制”落到實處,確保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真正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
“干部回鄉”用家鄉話話家鄉情,用家鄉情知鄉親盼,用真本事解鄉親憂,是便民、利民、惠民之舉,將會增強干部的鄉土感情,提高干部干事創業、為民造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必將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擁護。期待更多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實踐形式不斷涌現,為推進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縱深開展提供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