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門2012年“三公”經費日前公開了決算,比預算減少5.59億元。雖然相比財政撥款開支的74.25億元,比例不算太高,但意義不小。中央部門“三公”經費的壓縮,為各級黨政部門“過緊日子”作出了良好示范。
柴火堆經不住兩頭抽,青石缸經不住水眼漏。“三公”經費屢受詬病,多是因為暗藏奢侈浪費、常有跑冒滴漏。應當看到,僅國稅總局、國家郵政局、農業部3個部門就節約經費2億元,其他大部分部門並未擠出太多“水分”。雖然“三公”經費並不是越少越好,但數據說明,節儉空間仍然存在。
從某種程度上說,“三公”經費就是檢驗八項規定落實情況的試金石,能否繼續“瘦身”反映著作風改進的成效。隨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展開,奢侈浪費問題回避不了更掩蓋不住。期待黨政部門拿出觸動利益的勇氣繼續擠水分、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務開支制度,期待更多廉潔勤政、節用裕民的實績展現出來。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0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