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祝靈君:為什麼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2013年08月05日08:57  來源:學習時報

當前,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偶爾會聽到一些黨員干部提問:誰是群眾,我是群眾嗎?群眾路線是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今天進入全球化時代還有必要繼續堅持嗎?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向群眾學習,難道不向少數精英學習?在這樣一個高度分工、專業化、科層化的社會,我們能走出“辦公室”嗎?在知識迅速傳播的時代,是知識教育群眾,還是群眾創造知識?要回答這些問題,說到底,需要深刻認識為什麼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中國共產黨在一大的決議中就提到了“開展群眾的革命斗爭為黨的中心工作”,從那時起,盡管“群眾路線”的概念沒有正式提出,但堅持群眾路線的思想開始貫穿於黨的全部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群眾的概念動態發展,群眾路線的內涵、特征、實現途徑也在順應時代的發展中逐步清晰,最終成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貫穿於黨的事業的始終,融合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黨領導各項事業的艱辛探索和實踐,在不同時期始終具有三個特點。這三個特點決定了黨的群眾路線過去管用、現在管用,將來也管用。

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是實踐哲學。實踐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強調,“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空談和實干是不可調和的對立面”﹔列寧也指出,“群眾不是從理論上,而是根據實際來看問題的,我們的錯誤就在於總是從理論上來看問題”。因而,從群眾來,到群眾去,也就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實踐哲學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漢書?河間獻王傳》最早提出“實事求是”,成為“漢學”在國學中的典型特征。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強調“內聖外王”,實事求是是“外王”之道﹔實踐哲學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探索的哲學。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脫離時代、脫離實際,從書本搞一套、從國外搞一套,搞革命不會成功,搞建設和領導改革開放的事業更不會成功。正如劉少奇同志在七大報告中指出:“如果不向群眾學習,而是自作聰明地從腦子想出一套東西,或生硬地從歷史經驗與外國經驗中搬運一套東西,來啟發群眾和指導群眾,那一定是無用的。”

群眾路線是黨性修養的重要內容。黨性修養來自於馬克思主義政黨屬性的根本規定,來自於黨組織對黨員的根本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探索中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融於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廣泛實踐中,形成了黨性修養。如果說,實踐哲學是“外王”之道,黨性修養則是“內聖”之途。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強調塑造、培養黨員干部的群眾觀點、群眾意識、群眾立場,始終強調自警、自醒、自勵,如此才有“眼睛向下望”的態度,才能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堅持“當學生”和“當老師”的統一。在傳統文化中,“內聖”的思想一以貫之,宋代以來則達頂峰,成為“理學”的重要內容。如果說,“外王”是“表”,“內聖”則是“裡”,隻有表裡如一,才能堅持群眾路線﹔表裡相悖或過猶不及,或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之中失去一定的“度”,都不是堅持群眾路線應有的表現。

群眾路線要始終與國際視野相統一。黨的二大通過了《關於“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的議決案》,分析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大勢”,並自覺地把中國革命融入世界革命“大勢”中去觀察、去策劃。過去鬧革命需要觀“世界大勢”,今天開門搞建設依然要謀“國際大勢”。堅持群眾路線與國際視野相統一,黨員干部一方面要向普通群眾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向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成功經驗學習﹔堅持群眾路線與國際視野的統一,就是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和“魂”的同時,也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堅持群眾路線與國際視野的統一,就是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時刻做到“觀大勢、謀大事”,在改革開放中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如此看來,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命哲學,也是生活哲學﹔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是工作路線,更是工作方法。因此,堅持群眾路線應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悔的追求,也是永不放棄的法寶。

分享到:
(責編:萬鵬、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