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光明日報:要善於從群眾中“走出來”

武雪梅

2013年08月02日09:56  來源:光明日報

自然界有一種奇特的“怪坡”現象——人們置身一些怪坡中,會由於地形地貌等多重原因產生視覺誤差,上坡和下坡混淆不分。在當前社會多元、矛盾凸顯的轉型期,做群眾工作,也常會遇到對突發事件把握不准、對復雜問題分析不透,甚至出現“怪坡”的模糊判斷。因此,要將群眾路線走穩、走好、走扎實,必須解決“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和問題。

真正地密切聯系群眾,需要沖出“圍城”、打破“玻璃門”、摒棄“作秀”,躬身了解和切實體驗,腳踏實地“走得進”,同時又要“跳得出”,全方位審視問題,站在“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冷靜分析原委,准確找到症結,理性解決問題。

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聽說有農民罵他“咋不被雷劈”時,並沒有生氣,而是深入了解事件原委,從更高的政策層面反思,實行精兵簡政,領導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為取得抗戰乃至全國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初期,面對深圳大量逃港人員的相關情況匯報,鄧小平出奇的沉默,思考良久后作出“這是我們政策有問題”的判斷,並批准了設立經濟特區的設想,催生出經濟體制改革敢想敢為的歷史性跨越。

貨幣補償是不是解決上訪問題的最佳路徑?加強監管能否遏制食品安全的重重危機?“仇富仇官”的社會情緒從何而來?置身問題漩渦中,隻有抱著客觀冷靜的科學態度,了解事情的“因”,才能從高處透視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取得解決問題的“果”。

當經濟領域財富分化“馬太效應”凸顯、當民生領域“最難就業年”來臨,意識形態領域“多元價值觀”碰撞,社會情緒燃點不斷降低,突發性事件被不斷演繹升華到問題的更高層面時,走群眾路線,既要承繼老一輩的精神和傳統,又要用發展的思維尋找適應新時代的方式和方法。這需要我們真正置身在群眾之中,與之“同情”,追求共識﹔也要善於從群眾中“走出來”,站在社會問題的更高階梯上,思考隱藏著的矛盾症結,拿出具體的應對辦法,探索更富有智慧的解決路徑。

走群眾路線的最高境界,就是從群眾中“走出來”,再走到群眾的心靈深處去,“什麼是做秀,什麼是聯系群眾,老百姓一眼就看出來”。今天的社會生活,對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層次的密切聯系群眾方法論,那就是:不僅要善於做聯系群眾的“走讀生”,還要精於做登高望遠、把握群眾工作規律的“科學家”。

做到這些,要有與各行各業群眾融洽交流的溝通能力,並且勇於和善於打破自身小視角的局限,更上一層樓審視問題,深度思考社會矛盾的根源,洞悉各種事件的真相與本源,以廉政為民、求真務實的態度,全面客觀了解問題、找准症結,並下大力氣解決。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