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群眾路線網 >> 中央精神
中國經濟劉易斯轉折的悖論、爭議與共識
郭金興
2013年07月29日15:24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五、結論

劉易斯轉折是經濟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重要階段。雖然對具體時點有所爭論,但是,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証據表明,中國經濟正在接近或已經進入劉易斯轉折階段。學者們依據不同的判斷標准、實証方法和數據來源,得出不同乃至相互沖突的結論,可能是由於理論模型難以窮盡經濟現實的所有細節,而中國地域遼闊、勞動人口眾多的“大國經濟”特征意味著劉易斯轉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在接近劉易斯轉折或者處於劉易斯轉折的初始階段時,就有可能出現諸多相互矛盾的証據。但是,透過這些証據,卻能發現勞動市場在持續而堅定的向前發展,對於勞動市場發展的前景、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方法,存在的共識要比分歧多很多,而這些共識共同構成了進一步改革的學理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誠.勞動力供求“拐點”與中國二元經濟轉型[J].中國人口科學,2005,(6):2-10.

[2] 蔡昉.中國經濟面臨的轉折及其對發展和改革的挑戰[J].中國社會科學,2007,(3):4-12.

[3] Lewis, W. Arthur.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d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2): 139-191.

[4] 蔡昉.破解農村剩余勞動力之謎[J].中國人口科學,2007,(2):2-7.

[5] 蔡昉,王美艷.農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事實的重新考察——一個反設事實法的應用[J].中國農村經濟,2007,(5):4-12.

[6] 都陽,王美艷.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新估計及其含義[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8-24.

[7] 郭金興.剩余勞動的理論發展、估算方法與中國經驗[J].中國農村觀察,2008,(5):70-80.

[8] Knight, John, Deng Quheng and Li Shi.The Puzzle of Migrant Labor Shortage and Rural Labor Surplu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4): 585-600.

[9] Garnaut, Ross.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Turning Point[J].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0, 3(2): 181-190.

[10] 蔡昉.中國發展的挑戰與路徑:大國經濟的劉易斯轉折[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0,(1):4-12.

[11] 李月.劉易斯轉折點的跨越與挑戰——對台灣20世紀60—70年代經濟政策的分析及借鑒[J].財經問題研究,2008,(9):30-36.

[12] 郭熙保,黃燦.劉易斯模型、勞動力異質性與我國農村勞動力選擇性轉移[J].河南社會科學,2010,(2):64-68.

[13] 章錚.勞動生產率的年齡差異與劉易斯轉折點[J].中國農村經濟,2011,(8):12-21.

[14] 曹宗平.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分析及路徑選擇[J].山東社會科學,2009,(4):74-77.

[15] 朱晶,李天祥,李琳.遷移成本、工資上升與劉易斯轉折點——一個對“劉易斯轉折點”分析框架的再討論[J].農業經濟問題,2011,(9):8-17.

[16] Golley, Jane and Meng Xin.Has China Runs Out of Surplus Labor[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4): 555-572.

[17] Ranis, Gustav and John C. H. Fei.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 51(4): 533-565.

[18] 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研究,2010,(4):4-13.

[19] 南亮進.經濟發展的轉折點:日本經驗[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0] 孫自鐸.中國進入“劉易斯拐點”了嗎?——兼論經濟增長人口紅利說[J].經濟學家,2008,(1):117-119.

[21] 賈先文,黃正泉,黃蔡芬.論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拐點”[J].改革與戰略,2010,(1):76-78.

[22] 蔡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2——“十二五”時期挑戰:人口、就業和收入分配[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3] 翟振武,楊凡.民工荒:是劉易斯拐點還是伊斯特林人口波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8):5-13.

[24] 孫國鋒.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劉易斯拐點和結構性通貨膨脹[J].金融發展評論,2011,(4):15-18.

[25] Green, S.On the World’s Factory Floor: How China’s Workers Are Changing China and the Global Economy[R].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https://reseach.Standardchartered.com/Researchdocuments/ Pages/ ReseachArticle.aspx? &R=50615.

[26] Minami, Ryoshin and Ma Xinxin.The Turning Point of Chinese Economy: Compared with Japanese Experience[J].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0, 3(2): 163-179.

[27] 張曉波,楊進,王生林.中國經濟到了劉易斯轉折點了嗎?——來自貧困地區的証據[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54-72.

[28] 劉懷宇,馬中.“劉易斯轉折點”假象及其對“人口紅利”釋放的沖擊[J].人口研究,2011,(4):65-74.

[29] 袁志剛.關於中國“劉易斯拐點”的三個疑問[J].當代經濟,2010,(19):6-8.

[30] 張麗賓.“劉易斯拐點”尚未到來——對我國現階段就業形勢的認識問題(中)[J].中國發展觀察,2011,(2):39-42.

[31] Minami, Ryoshin.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Japanese Econom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68, 82(3): 380-402.

[32] Minami, Ryoshin and Akira Ono.Behavior of Income Share in a Surplus Labor Economy[J].Japan’s Experi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81, 29(2): 309-324.

[33] 李稻葵,劉霖林,王紅領.GDP中勞動份額演變的U型規律[J].經濟研究,2009,(1):70-82.

[34] 肖衛,向國成,朱有志.劉易斯轉折點與庫茲涅茨假說下的勞動力分流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1):35-44.

[35] 吳要武.“劉易斯轉折點”來臨:我國勞動力市場調整的機遇[J].開放導報,2007,(2):50-56.

[36] Wang, Meiyan.The Rise of Labor Cost and the Fall of Labor Input: Has China Reached Lewis Turning Point [J]? China Economic Journal, 2010, 3(2): 137-153.

[37] 卿濤,楊仕元,岳龍華.“Minami准則”下的劉易斯轉折點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2):47-56.

[38] 黎煦.劉易斯轉折點與勞動力保護[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4):76-86.

[39] 耿元,林玳玳.中國的劉易斯轉折點來到了嗎——質疑2007年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J].經濟問題探索,2008,(9):47-50.

[40] 汪進,鐘笑寒.中國的劉易斯轉折點是否到來——理論辨析與國際經驗[J].中國社會科學,2011,(5):22-37.

[41] Ge, Suqin and D.T. Yang.Labor Market Developments in China: A Neoclassical View[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1, 22(4): 611-625.

[42] 蔡昉.劉易斯轉折——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來源:《政治經濟學評論》2013年第3期

(責編:趙晶)

相關專題
· 《政治經濟學評論》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