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工作案例庫

貴州習水:以“三關”工程為載體深化拓展服務型黨組織研究

2013年07月29日16:1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一、“三關”工程的起源

  “三關”工程指關心外出民工、關愛留守兒童、關懷空巢老人工程,起源於習水縣二郎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導致留守兒童無人管教撫養,空巢老人無人照顧贍養,外出民工自身就業難、維權難的嚴峻現實。“三關”工程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於2007年3月在習水縣二郎鄉試點,同年7月在習水縣全面推開,並逐步在全市推廣。工作宗旨是關心外出民工,以解家庭之困,破發展難題﹔關愛留守兒童,以解家庭之憂,促健康成長﹔關懷空巢老人,以解家庭之孝,促道德傳承。

  二、“三關”對象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截止2011年9月初的統計,習水縣總人口約70萬人,其中外出民工136908人,留守兒童14193名,空巢老人9959人。

  (一)外出民工現狀及存在困難

  1、現狀。一是省外的外出務工人數佔主導地位。從外出從業人員地域分布情況來看:縣內務工人員5726人,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5.7%﹔到省內縣外務工人員13278人,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13.1%﹔到省外務工人員82160人,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1.2%﹔到港澳台及境外務工人員僅有11人。可見,轉移到省外的外出務工人員成為全縣外出務工的主渠道。二是多以自發組織為主。自發外出(包括親友介紹、熟人引領等)的人員為79082人,約佔全部外出人數的78.2%﹔由政府機構和中介推介,以及企業到習水招僅佔22.8%。三是轉移到二、三產業務工成為主要去向。從外出行業上看:全縣第一產業外出人員為2703人,約佔外出總人數的2.7%﹔第二產業為90132人,約佔外出總人數的89.1%﹔第三產業為8340人,約佔外出總人數的8.2%。

  2、困難。2007年至今,全縣在外農民工意外死亡418人,因工致傷致殘112余人,終身殘疾197人,有近60%的人沒有得到合理賠償,導致家庭返貧。

  (二)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困難

  1、現狀。一是大多是在校留守兒童。全縣留守兒童14193人,其中學齡前留守兒童1597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11.3%﹔在校留守兒童12596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88.7%。二是大多是“隔輩照管”。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的留守兒童8946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63%﹔寄養或托管的422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9.8%﹔獨自生活的102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7.2%。

  2、困難。一是留守兒童家庭大多經濟困難。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802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6.5%。二是留守家庭容易導致“問題孩子”出現。留守兒童生活上無人照管,行為上無人約束,學習上無人輔導,心理出現偏差,多數性格孤僻,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較差。全縣留守兒童中,單親家庭子女1560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11% ﹔“問題孩子”3154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2.2%。

  (三)空巢老人現狀及存在困難

  1、現狀。全縣空巢老人9959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行動不便的156人,佔空巢老人總數的1.6%。他們基本上要依靠政府、鄰居的幫助才能勉強維持生活。

  2、困難。一是生活艱苦。子女不盡贍養義務的453人,佔空巢老人總數的4.5%。他們主要靠自己養活自己,有的甚至還要養活孫輩,生活相當艱難。單身老人187人,佔空巢老人總數的1.9%。他們基本無依無靠,一部分住進了敬老院,一部分在家自食其力,過一日算一日,過一年算一年。二是心理孤寂孤。心理孤寂老人1702人,佔空巢老人總數的17%。他們大多因子女不在身邊,缺乏應有的照料,情感無人傾訴,加之勞務負擔重,少有時間與外界交流。大都過著“白天一把鎖,晚上一盞燈”的孤獨生活。

  三、形成以上現狀的原因

  (一)外出民工

  1、制度缺陷。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是產生農民工問題的體制根源﹔現行相關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是產生農民工問題的制度缺陷。

  2、社會原因。政府管理和職能轉變不到位,是產生農民工問題的機制障礙。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禮尚往來等逐年增長的經濟支出負擔,迫使農民不得不離家外出打工,湊錢解決生活必需的開銷困難。建房或購房、子女上學等大筆經濟開支,同樣逼迫農民外出打工。被逼外出務工的民工之中,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法律知識較淡薄,勞動技能不高,導致從事的工種較差,勞動時間較長,工資收入卻總體偏低,家庭負擔重,心理壓力大,事關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

  3、個人原因。農民工自身素質和組織化程度低,也是常產生農民工問題的重要因素。農民長期從事純農業耕種,勞務負擔重、收入低,而且可利用土地逐年減少,剩余勞動力逐年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和東中部企業的興起和發展,成為習水縣農民解決就業增加收入的向往之地。

  (二)留守兒童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三)空巢老人

  1、個人原因:老人自己希望過獨立生活,在晚年得到更多的自立和自由。這些老人大多是經濟上能夠獨立,精神生活較為豐富、身體狀況較好的低齡老人﹔老人對一直生活著的地方有深厚的感情,戀巢情結重,即便子女要求其一同到異地居住,他們不願離開久居的環境。

  2、家庭原因:老人雖然希望與子女住在一起,但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為避免產生沖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子女工作忙,壓力大,無暇照顧老人,老人也不願加重子女的負擔,而選擇獨立生活﹔受子女住房緊張等條件制約,無法與子女同住的﹔個別子女雖具備所需的物質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調查中發現有2例。

  3、社會原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條件的改善,許多子女婚后擁有自己的住房,與老人分開居住,造成空巢﹔子女在外就業就職。隨著社會發展,“父母在不遠游”等傳統觀念的束縛正在逐漸被打破,再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日益激烈的職業競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展,因這種原因而造成老人獨守空巢﹔因女兒婚嫁而離開家鄉異地成家,使一些隻生有女兒的老人因女兒的出嫁而形成空巢。此外,我們還對老人與子女最佳居住方式的意願進行了調查,大多數老人希望與子女分開居住,但相距不能太遠,有事能夠叫得應。

  四、以“三關”工程為載體深化拓展服務型黨組織創建的主要做法

  習水縣以推進“三關”工程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為重點,著力提高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服務能力、服務水平和工作水平。

  (一)關心外出民工,以解家庭之困,破發展難

  一是以“三服務、三關愛”為載體,加強交流溝通零距離服務。各基層黨組織結合服務型黨組織創建,總結出了“三關愛、三服務”(三關愛:人情關愛、人性關愛、人文關愛﹔三服務:上門服務、貼近服務、優質服務)的成功經驗。2010年以 “關愛萬裡行-走近外出民工”為載體,推行“113”(一支部、一商會、三小組)模式服務外出民工。突出基層黨組織作用,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將民工組織起來,開展民工法律法規知識學習、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努力提升勞動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外出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通過異地建商會,聘請春暉使者,為家鄉發展引進項目、資金、技術、信息,帶資金返鄉創業等。坭壩、二郎、雙龍等鄉鎮黨委及部分縣“三關”成員單位先后赴北京、上海、浙江、廣東、重慶等地,服務民工2000多人次。縣領導和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隊遠赴廣東惠州、東莞,將縣委縣政府的關懷送給了一線民工,在惠州期間深入民工開展走訪慰問,開展相關咨詢服務、召開座談會等,並成立了流動黨支部、維權聯絡小組,健全了該地的聯系網絡。2010年以來,累計參加活動的外出民工達23350名,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4500余份,發展工會會員1250人,聘請“春暉使者”86人。在外出民工務工集中地建立了定點醫療醫院(即:東莞市厚街鎮醫院、大朗鎮醫院、惠州市博羅縣醫院、圓州鎮醫院)四家,有力地解決了民工醫療難題的問題。

  二是開通維權熱線,實行雙向維權。各基層黨委積極與外出民工所在的有關部門取得聯系,在民工維權、組織勞務輸出等一些問題上加強了合作,達成了共識。2010年以來,建立了民工求助登記、交辦負責、協調處理、限時辦結、處理回復的長效制度。開通了“12348”維權熱線,實行輸出地與輸入地雙向維權。全縣開展法律咨詢1580人次,調解勞動糾紛121起,提供法律援助98件 ,為民工追回所得近300多萬元。

  三是以“一大廳一網絡”為平台,實現生活服務零距離。發揮服務型黨組織創建的綜合作用,把為“三關”對象提供優質便捷服務納入了服務型黨組織黨務政務大廳、村便民綜合服務點創建的一項重要內容,切實為“三關”對象辦理流動黨員証、工會會員証、居民身份証、計劃生育流動人口婚育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証、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等提供便捷服務。部分鎮鄉組建黨員便民服務隊幫助調解民間,搞好群眾情緒疏導等工作﹔簡化農民工住院費報銷程序,對1036名農民工實行崗前、崗中、崗后體檢並建立健康檔案﹔利用網絡手段,加強與民工聯系,主動幫助民工解決問題,通過網絡,實現了零距離溝通服務民工。

  四是以優惠政策為保障,實現扶持創業零距離。各鄉鎮黨委通過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在小額擔保貸款、貸款貼息、資金補貼、場地安排等方面積極引導和扶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如大坡鄉黨委充分利用區位和氣候優勢,將“四在農家”創建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引導民工返鄉發展鄉村旅游,吸引重慶人來習休閑納涼﹔同民鎮借助小城鎮建設,引導民工到集鎮買房定居。良村鎮黨委通過開展春暉行動,扶持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當地農民就業。2010年,農民外出務工通過各種渠道帶回引進資金突破10億元,佔農民收入比重達50%以上。近幾年來,全縣外出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達720余人,注冊資金累計4162萬元,解決就業2300余人,上交稅金達257萬元,為全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關愛留守兒童,以解家庭之憂,促健康成長

  一是織牢信息網絡,實現學習零缺位。全縣各學校認真落實了留守學生“八個一”、“五必訪”的工作要求,確保學校對留守學生管理實現零缺位。多數留守學生學習有了明顯進步,全縣初中升高中升學率約為35%,而留守學生升入高中學生為439,升學率為38.8%。

  二是織牢法治網絡,實現安全零缺位。定期開展法律進校園活動,確保學校每月一堂法制課並寫入教學計劃,舉辦多樣化的法制知識比賽。教育、工商、文化、公安、衛生等部門結合服務型黨組織的創建,聯合開展集中性校園周邊環境整治,確保了校園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各學校黨支部和領導班子牽頭,組成校園巡邏隊實行輪流巡邏守護,具備條件的學校還配備1-2名保安,大部分學校安裝了監控設施。

  三是織牢關愛網絡,實現社會關愛零缺位。注重資源整合,緊密結合 “三關愛”(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關愛殘疾兒童)工程及婦聯“藍天行動”的實施,進一步探索志願者服務長效機制,繼續推行代理家長行動,與留守學生結對子,為留守學生提供親情關愛。一是以黨員干部為主體,3136名代理家長與留守兒童結成代管對子16431對﹔二是以親戚鄰居為主體,關心留守兒童生活情況﹔三是以團委、婦聯、關工委為主體,招募在校大學生、“愛心媽媽”服務隊、“五老”人員等“親情志願者”,基本做到在學校不易管和管不到的校外真空時段有人管理﹔四是利用農閑和春節期間組織教師送達《入學通知書》並與家長(監護人)簽訂《保學控輟責任書》,小學留守兒童入學率達99.74%,初中留守兒童入學率105.8%。到目前為止,全縣99間小學開能了親情電話,設置了親情信箱,30間學校開通了網絡視頻,建成有電話、電腦、青少年讀物,活動場所等功能齊全的“留守兒童之家”4個。部分學校還開展了“師生悄悄話”、推選班級“知心大姐”等主題活動幫助留守學生釋疑解惑。

  四是織牢教育網絡,實現思想道德零缺位。以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展為根本,將留守兒童德育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針對留守兒童成長規律,精心設計開展主題活動。結合習水縣情實際,組織開展了“唱紅歌”、“育紅人”等紅色教育活動,將《紅色習水》引入中小學課堂,讓學生在學習歷史中熱愛習水﹔通過各種主題班會,團隊活動,興趣小組,培養學生興趣愛好,陶冶學生的情操。金洲小學通過組織學生去青杠坡緬懷烈士,讓學生收集紅色故事,開展紅色文化征文、演講比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長大更好建設家鄉﹔三岔河中心小學編印《快樂每一分》冊子,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二郎中學向農戶租地作為學生勞動實驗基地,讓學生參與農技實驗,培養學生自立能力﹔大坡中學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利用周末組織學生給空巢老人洗衣做飯、打掃庭院,培養學生感恩之心,在學會做事的同時學會做人。部分學校還開展了讀一本有益的書活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關懷空巢老人,以解家庭之孝,促道德傳承

  一是困難求助,零遺漏貧困者。各基層黨組織在服務型黨組織創建過程中,切實加強對空巢老的關懷和幫扶。建立生活求助制度,堅持家庭贍養和政府、社會幫助並舉,與外出民工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7093份,同時做好貧困空巢老人的建檔工作﹔通過低保、民政救助等途徑,使5537名老人享受了低保,發放民政救濟金20.75萬元,幫助解決其基本生活問題﹔建立醫療保障制度,廣泛動員空巢老人參與新農合,對殘疾空巢老人等由殘聯幫助解決參合資金,確保實現應保盡保。目前,全縣空巢老人參合率達99.7%,醫院免費為空巢老人體檢2030人,減免診療費33.4萬元。對情況特殊的通過民政二次補助,進一步解決空巢老人看病難的問題。

  二是人文關懷,零遺漏孤寂者。各鄉鎮黨委組建“空巢老人”志願服務隊,並與空巢老人結成對子。今年以來,全縣共開展送溫暖活動90多次,慰問2467人次,慰問金額達14.58萬元﹔以老年學校為陣地,每月集中開展一次以時速討論、熱點報告、文藝表演等內容為主的“月溝通”活動,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部分醫院開通綠色就醫綠色通道,指定陪診人員,提供挂號、取藥、住院等方便。

  三是文明創建,零遺漏鰥寡者。將關懷空巢老人與精神文明創建和推進村民自治有機結合,通過每年一次孝子孝媳、好公婆、星級文明戶等評比,進一步弘揚了敬老愛老傳統美德﹔同時,引導村民自定村規民約,提倡互幫互助,關注空巢老人特別是鰥寡老人的飲食起居。

  五、取得的成效

  (一)基層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進一步增強。以往工作中,一些干部在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方法難免不講究,群眾對黨和政府有怨氣﹔少數干部作風粗暴,傷害了群眾感情﹔農村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不好,群眾對政府不信任等情況。“三關”工程實施以后,通過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基層干部深入農村更為頻繁,切實幫助群眾排憂解難,辦好事、辦實事,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是在誠心誠意幫助他們。原來抵觸、怨恨的情緒在溫情關心下逐步消融了,群眾對基層組織越來越信賴,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

  (二)各級干部作風切實轉變。通過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和“三關”工程的實施,全縣各級基層黨組織為“三類”人員提供資金 100多萬元,開展非農技能培訓5600余人,發布用工信息152條,組織輸出勞動力5200多人﹔開展法律咨詢 1200人/次,調解勞動糾紛 121起,提供法律援助130 起﹔與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結成對子16720 對,免費為空巢老人體檢10000人/次,為留守兒童捐贈書本和文具苦干套。教育、衛生、民政、勞動、司法等各部門黨組織竭力幫助農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干部無數次深入空巢老人家問寒問暖,如同愛護自己子女一樣愛護留守兒童,在此過程中切身感受了民情冷暖,彰顯了親民形象、愛民作風,強化了為民之心,促進了作風轉變。

  (三)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實施“三關”工作中,習水縣各基層黨組織結合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在政策咨詢、職業培訓、職業介紹、勞動保障、權益維護上竭力為農民工提供幫助,使農民工無助時有了依靠,自我保護意識明顯增強,就業門路明顯拓寬。隨著農村勞動力的穩定、可靠、有效輸出,在轉移過程中,掌握了新技能,開闊了視野,增加了收入、轉變了觀念,加速了原始資金積累。2010年,全縣農民工勞務收入突破10億元,佔全縣農民收入比重的50%以上﹔全縣農村新建的房屋 、新增的家用電器,多數得益於農民打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逐步探索出解決農村社會問題的路子。在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速推進時期,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涌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大量勞動力的離家,留守兒童無人管,空巢老人無人問,新農村建設主體缺位,一些地方甚至出現“抬喪都無人”的困窘現象。這一特定現象,檢驗各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開展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和“三關”工程,正是針對當下農村社會問題症結而探索出的綜合治理措施,給予“三類”群體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最大限度地解決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需要的問題,促進了農村社會矛盾的化解。

  六、習水縣“三關”工程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國家宏觀配套政策的模糊和工作經費投入的不足,實踐中不易操作。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是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必然伴生的現象,他的解決更多依賴於宏觀改革的配套。涉及體制改革的諸多方面。雖然目前國家對農民工問題有相應的闡述和規定,但實踐過程中仍因配套措施脫節而操作性不強。因此在實施“三關”工程過程中,鄉鎮黨委政府陷入一種進退兩難境地。群眾的現實需求要鄉鎮黨委政府有所作為,缺乏政策支撐和經費投入讓鄉鎮政府不能為。比如:對進城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農民工擇業身份限制問題、農民工戶籍問題等,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處於一種探索試驗中,而沒有一個統一作法。又比如:農民工非農技能培訓,國家有限的資金隻能是杯水車薪﹔農村寄宿制教育對於解決學前留守兒童或村小留守學生是可行方法,但大額經費沒有來源﹔空巢老人生病救助、醫療費用怎樣解決等等。

  (二)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就全縣開展“三關”工作客觀現狀看,是自上而下推開,意即該項工作並未內化為鄉鎮政府及成員部門的自覺行動。因而在實施中,大部分鄉鎮並未將“三關”工作納入鄉鎮工作全局來統籌考慮,成員部門往往也隻重視“指令性”的業務工作,並未將“三關”工作與業務工作有機結合,使工作陷入一種應付了事、見子打子的狀態中。而“三關”工作的推進,離開鄉鎮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職能部門的全面參與,效果則會大打折扣。加之習水縣“三關”工程辦公室工作人員都屬臨時性,要麼一身兼幾職,要麼經常變動,要麼抽調辦公,不管怎樣,都不利於工作的深入思考,也難以發揮他們對工作的安排、督導、檢查等作用,勢必影響工作執行力。

  (三)缺乏專業引領。比如:隨著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和生活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關心引導好這部分農民工,對我們解決農民工問題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新要求,我們需要專業的引領。又比如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需要進行心理干預,這也需要專業人才的深入研究,根據地方實際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包括對所有的“代理家長”、“愛心媽媽”、學校教師、留守兒童父母、臨時監護人等進行系統有效的培訓,才能真正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但由於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大家更多的只是憑著經驗和責任心去關愛他們,其效果顯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同時,“三關”工程在習水縣實施近5年來,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提煉推廣,同時也有一些教訓值得借鑒,也有助於相關學術機構進行總結和提升。

  七、對策和建議

  (一)創新參與機制。“三關”是一項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系統綜合的社會建設工程,涉及教育、衛生、民政、勞動、司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以及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僅靠一個或幾個部門單打獨斗是難以完成,隻有建立多渠道參與機制,聚合各方面力量參與,才能取得成效。一是干部參與。充分發揮干部在“三關”工作中的骨干作用,黨員干部要把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作為重點聯系對象,將“三關”工作列入干部考勤考績中,作為干部發揮先進性的舞台,以干部示范作用帶動社會廣泛參與。二是部門參與。“三關”成員單位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找准業務工作與“三關”工作的結合點,以業務工作的落實推動“三關”工作的落實,以三關工作的深化豐富和提升業務工作水平。三是社會參與。全社會支持參與“三關”,是“三關”活力所在。要切實搞好輿論引導,讓全社會更多關注 “三類”人群境遇。要通過引導企業、社會組織與“三關”對象建立長期對口幫助關系,向社會招募親情志願者、開展城鄉學生“手拉手”活動等多種形式,參與對“三類”人群的關愛,對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全社會努力,逐步推進三關問題的解決。四是自我參與。幫助農民成立如老年協會、婦女協會等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通過協會將老年人組織凝聚起來,解決老年人生產生活問題,甚至是老有所為問題,實現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

  (二)創新投入機制。一是政府投入。作為和諧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沒有資金投入將是不可想象,要將“三關”投入納入財政預算,根據經濟發展情況逐步加大統籌的比例,盡最大可能為“三關”對象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建立習水“三關”工程愛心協會。通過財政投入、社會募集、農民工捐助、與國內知名基金會開展合作等形式,盡快建立習水“三關”工程愛心資金,實現關心“三類”人群的長效治理。三是引入市場機制。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引導和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有益於“三關”工程的各項事業。例如:在農民工問題上,可以考慮組建一些勞務輸出、職業介紹的社會中介組織,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職業介紹、訂單輸出勞動力業務,培訓費由農民工自費,必要時政府給予適當的培訓補助。又如留守兒童方面,可鼓勵興辦托幼、假期托管、文化補習等服務,政府給予提供寬鬆政策。通過多種渠道,解決開展工作資金問題。

  (三)創新工作機制。認真總結“三關”工作中好的經驗和作法,將這些作法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來,以長效制度保証工作穩定推進。當前,要重點加強農民工自我教育維護、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聯系回訪、農民工與父母子女親情聯絡交流、留守兒童教育幫扶、心理干預、空巢老人互助救助、政府社會協同參與、干部服務群眾等機制的探索,找准切入,促進“三關”工作更富於實效。同時,配合國家在農村各項政策、改革的深化,加強一些政策方面的研究,本著既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的原則,出台一些如民工返鄉創業、戶籍改革、貧困人口社會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為“三關”工作提供好政策支持。對“三類”人群全面實施“心”級管理。用藍、綠、橙、黃、紅五種顏色的“?”形符號標出“三類”群體困難和問題的形式,明確關愛重點,針對性地進行幫扶,不斷提高“三關”工程實效性。便民服務中心、綜合服務站等服務平台,要為農民工、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提供優先、優質服務,充實服務型黨組織創建內涵,增強“三關工程”實效,增強基層組織服務功能。

  (四)創新考核評價機制。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合理界定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范圍和邊界,事權和財權,轉變政府政績考核方式。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讓鄉鎮政府在有所為方面大膽作為,在無所為方面收縮職能。比如考核鄉鎮時,不隻看經濟指標,還要看社會事業發展。隻有從制度層面提供了保障,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讓鄉鎮政府消除顧慮,全力投入為百姓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解決民生的工作中。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