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工作案例庫

山東曲阜:第一書記“1+1”制度——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常態化

2013年07月29日16:0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2011年以來,曲阜市積極探索實施了第一書記“1+1”制度,即向全市每個村居選派1名科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任第一書記,1名年輕干部或大學生村官任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助理,全市共選派405名實職副科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405名30歲以下年輕干部和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以制度形式建立了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常態化機制,成為我市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受到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歡迎。

  一、實施動因

  今年以來,曲阜市圍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在調研中發現不同程度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一是干部群眾工作能力弱化。縣鄉黨員領導干部本來工作、生活在基層,服務群眾本領應該是長項。但恰恰相反,有些黨員領導干部的群眾感情卻在淡化,群眾工作能力成了“短板”,變得不願做、不敢做、不善做群眾工作。二是領導決策沒有體現群眾路線。當前經濟發展、財力增長、政策反哺,社會民生大幅改善,但群眾有時還不滿意、不歡迎、甚至不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個別黨員領導干部沒走群眾路線,一廂情願的決策和設計,好事沒有辦好、實事沒有辦實,甚至好心辦了壞事。三是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存在一些問題。現在道路越來越通暢了,干部下基層的卻越來越少了,下基層變成到個別典型村走馬觀花,深入百姓成為到村支書家中蜻蜓點水﹔通訊越來越發達了,百姓真實的聲音卻聽得少了,心離群眾也越來越遠了,客觀上增加了脫離群眾的危險。四是農村社會管理存在薄弱環節。面對社會矛盾集中凸顯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能及時傳遞給百姓,黨員領導干部不能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低成本、高效率的妥善化解社會矛盾。五是個別“難點村”仍存在人難選的問題。個別“難點村”雖經多次集中整頓,但依然存在村支部書記難選、黨組織軟弱渙散、黨員作用難發揮、財務管理混亂等問題。六是駐村幫扶缺乏常態化機制。駐村幫扶工作在我市實施已近20年,但駐村干部任期有限,以致不同程度的存在“過客”思想、短期行為,問政於民少,考慮長遠問題少,背離了駐村幫扶的初衷。

  著眼於解決上述問題,曲阜市以農村黨的建設為工作切入點,把黨建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探索推行了第一書記“1+1”制度,嘗試構建第一書記、一村一警、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助理的農村新“三大員”工作模式,積極開展了干部群眾路線教育和農民教育,建立了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的常態化機制,創新了新形勢下的農村社會管理新機制。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部署,科學選人。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市委出台了《關於黨員領導干部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實施意見》,市委組織部印發了《關於選派大學生村官和年輕干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或村委會主任助理的通知》,對選派的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和年輕干部到村的目的意義、基本條件、選派方法、職責任務作了具體規定。在“第一書記”選派上,堅持因村選派、科學定人,採取“黨政部門到難村、政法部門到亂村、經濟部門到窮村、農科部門到專業村”的方式,注重把部門特點、行業優勢和任職村實際相結合,確保“第一書記”工作和任職村群眾需求相輔相成。並採取倒排位次的方式,排查“軟、亂、散、窮”4種類型的“難點村”。明確23名市級黨員領導干部帶頭擔任聯系包保鄉鎮的“窮”村第一書記,12名鄉鎮黨委書記擔任“軟、亂、散”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或年輕干部的選派結合單位“第一書記”任職村和大學生村官任職村確定。

  (二)合理定位,明確職責。市委規定“第一書記”定位是在鄉鎮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指導、協助村黨支部開展工作,村黨支部的日常工作由村黨支部書記主抓且負責。圍繞強班子、帶隊伍、促發展、保穩定以及全市的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和重要事項,明確“第一書記”四項職責和四個作用。四項職責:一是加強基層黨建,當好黨建工作的指導員﹔二是維護農村穩定,當好信訪群眾的代理員﹔三是帶領農民致富,當好經濟發展的領航員﹔四是推進農民教育,當好農民群眾的教導員。四個作用:一是發揮引導作用,引導村黨支部按照黨的方針政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二是發揮示范作用,影響和帶動全村黨員群眾共同致富奔康﹔三是發揮聯絡作用,協調好村黨支部班子成員之間、支部與群眾之間、基層與部門單位之間的關系﹔四是發揮橋梁作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為政府分憂,替百姓解難。同時規定,“第一書記”在村設立公示牌,將姓名、工作單位、聯系電話全部公開,便於群眾反映訴求,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幫帶培養大學生村官和年輕干部。大學生村官和年輕干部的主要職責是,在村支部書記和“第一書記”的領導、指導下,當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員、黨建活動的助理員、文明新風的倡導員、全民創業的示范員、村情民意的信息員和矛盾糾紛的調解員。

  (三)規范管理,確保效果。為確保第一書記“1+1”制度真正發揮作用,切實加強對“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和年輕干部的日常管理,研究制定印發了《曲阜市實行第一書記“1+1”制度暫行辦法》,明確“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和年輕干部的選派、培訓、監管和考核等職責,完善駐村紀律、專題調度、實績公示和督查通報等工作機制,集中開展了“第一書記”和書記助理駐村的“七個一”(上黨課、走訪慰問、座談會、群眾評議、矛盾排查、工作查擺、環境整治)活動,規范了第一書記“1+1”制度公示牌,印發了第一書記便民聯系卡。通過務實管用的制度促進第一書記“1+1”工作落實。市委組織部、市督考辦定期進行督查,獎優罰劣,及時推介典型,整改問題。要求“第一書記”和“書記助理”每月不少於兩次到村開展工作,開展重點或中心工作期間如村“兩委”換屆期間必須吃住在村,到村情況及時填寫《工作情況記實表》和《第一書記筆記本》,把“第一書記”、書記助理在村工作表現作為選拔使用的重要依據之一。工作開展以來,市委組織部和市督考辦先后開展了“第一書記”到崗到位情況大規模專項督查,各鄉鎮先后多次組織召開“第一書記”座談會,推進了工作扎實進行。

  三、工作成效

  這項制度實施以來,“第一書記”在抗旱保苗、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農村道路建設和村“兩委”換屆等重點難點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實行第一書記“1+1”制度是推進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的現實需要,更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和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的長效之舉。

  一是建立了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機制。“第一書記”到村后,緊緊圍繞市委決策部署和中心任務,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從群眾最期盼、想辦沒辦好或沒法辦的“水電路氣醫學房保”等小事做起,大力改善基礎設施,興辦公益事業,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在城裡、村裡、干部和群眾之間架起了直通橋,真正做到“感情連到家、意見聽到家、信息送到家、工作做到家、實事辦到家”。尼山鎮中辛村第一書記、市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呂斌針對村屬集市、大街拓寬的實際,協調無償提供價值近4萬元的260棵法桐樹。息陬鎮西終吉村第一書記、市民政局副局長許鵬協調資金10萬元,對該村5戶困難戶危房進行了改造。息陬鎮步庄第一書記、市農開辦副主任翟立民協調供電公司解決該村電纜線2070米,及時保証小麥澆灌返青水,協調有關部門打深井2眼,鋪設節水管道1400米,解決了村120畝農田靠天吃飯的問題。陵城鎮官庄村第一書記、市衛生局副局長張輝發放《居民健康知識手冊》600多冊,普及衛生知識,提高群眾健康素養。通過“第一書記”所辦的系列實事好事以及走訪慰問、扶貧幫困等活動,進一步拉近了同群眾的感情距離,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

  二是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第一書記“1+1”制度與以往干部包村相比,涉及全市市直和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干部800多名,由包保幫扶部分村覆蓋到全市每個行政村,每個村都能得到“第一書記”對基層基礎和基層黨建工作的指導。“第一書記”入村以后,從健全規章制度、培養發展黨員、選配后備村干部等方面入手,健全完善村賬鄉管、村務黨務公開、村務監督委員會、“四議兩公開”等民主管理制度,促進了黨建工作規范化。尤其在村“兩委”換屆期間,405名“第一書記”擔任換屆工作“第一指導員”,帶領大學生村官和年輕干部吃住在村、盯緊靠牢、全程監督指導,確保了換屆工作的平穩有序、健康順利。在“難點村”整治工作中,“第一書記”牽頭組建聯建治理工作隊,深入排查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歷史遺留的佔用集體資產、宅基地糾紛、宗族宗派矛盾等問題,逐一進行排查和化解,集中整治了一批“難點村”。陵城鎮中疃村因壓煤搬遷一度上訪,成為“難點村”,第一書記高曉華到村任職后,牽頭帶隊組建治理工作隊,通過健全財務制度、配強班子等一系列措施,使該村按時完成了“兩委”換屆任務。同時,“第一書記”對年輕干部和大學生村官教法子、指路子,幫帶提升工作能力。在今年村“兩委”換屆中,吳村鎮大學生村官孔林林擔任了柳庄村黨支部書記,姚村鎮2名大學生村官當選為村黨支部委員。

  三是創新了農村社會管理新模式。“第一書記”作為村級黨組織的負責人,兼任村裡的“信訪代理員”,按照“對群眾合理訴求解決到位,不合理訴求解釋到位,確有困難幫扶到位”的要求,進村入戶聽取群眾訴求,對群眾反映突出的矛盾糾紛和安全隱患進行認真梳理、排查調處,將處理意見、結果向群眾反饋,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暢通了群眾利益訴求渠道,把矛盾糾紛處理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初步形成了黨群聯動、監管互動、有序推動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農村社會管理新模式。在村“兩委”換屆工作中,“第一書記”在各村顯著位置公布接訪電話,第一時間、第一地點即時受理、及時化解,期間沒有發生一起因換屆引起的集體訪,特別是在集中換屆的5、6月份,連續兩個月省市組織部門通報為“零信訪”,其中“第一書記”化堵為疏、預防在先起到了積極作用。小雪街道袁庄村第一書記、市法院副院長柳民歌到村后先后調處村民離婚糾紛、民間借貸糾紛等10余起。防山鎮防后村第一書記、市公安局交警大隊隊長顏軍宏在村整治環境衛生期間,現場調解1起鄰裡糾紛,避免了矛盾激化升級。

  四是鍛煉培養了一批干部。第一書記“1+1”制度打破了傳統的駐村挂職等幫扶形式,既是市直、鄉鎮機關的黨員領導干部,又是村黨支部成員,雙重身份能較快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比以往干部包村更增強了責任意識,更便於開展工作,更利於轉變作風、培養鍛煉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在“第一書記”的幫帶下,在村得到的鍛煉面更廣了、培養更實了。一位黨員干部深有感觸地說:“當了第一書記,才深知農村的實情、農民的感受,深感自身知識的不足。真是當了第一書記,勝讀十年書”。“第一書記”和大學生村官、年輕干部到村主動拉家常、掏心窩,與群眾談心交友,真心實意聽取民聲、了解民意,與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為自身工作積累了難得的寶貴經驗,使各項決策更科學、更符合農村實際,特別是看到一些山區群眾生產生活,體會到自己辦公環境的優越、辦公設施的先進,觸動了思想靈魂,對自己現有的工作生活更加知足和珍惜,重塑了群眾觀、利益觀和苦樂觀。另一方面,“第一書記”和大學生村官、年輕干部針對群眾關注的就業、看病、上學、行路等問題,認真研讀黨在農村的系列民生政策法規,先學一步且學深學透,為群眾釋疑解惑,既促進了學風轉變,又提高了政策水平﹔既學會了講政策、暖民心的工作方法,又增強了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進一步加深了對“百姓至上”理念和“群眾利益無小事”內涵的理解。一些年輕干部反映,通過實實在在的農村生活和生產勞動,直接了解和接觸基層群眾的生活狀況,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黨員的責任和使命,強化了宗旨意識,提高了發揚艱苦奮斗優良傳統和作風的自覺性。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