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有些同志的群眾工作基本功大大減退了,這既是一個能力問題,更是一個“立足點”問題。
如果我們不是從“萬家憂樂”著眼去體會百姓的酸甜苦辣,而只是從我們的角度去自我陶醉,如果我們不是從基層和群眾的要求出發去看差距,而只是將“上面”的評價作為唯一坐標,那麼就會找不到“問題”,找不准“問題”,明擺著的“問題”也會視若無睹,潛伏的深層次問題更會看不出來。
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歸根到底是解決好“立足點”這個真問題。“問題導向”,最大的“問題”就是群眾這個“立足點”﹔“找准問題”,前提就是要真正站在基層和群眾的“立足點”上,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立足點”從何而來?我們說,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的科學觀點,這個觀點不是自發產生的﹔我們說,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是個政治問題、立場問題,這種感情也不是與生俱來的。群眾觀點,其實是一個世界觀問題,不是天生的、先驗的,而是“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總和”的產物,隻能在實踐中形成。這正如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也不是腦子裡固有的,隻能從反復實踐中來。群眾觀點、群眾意識、群眾工作的能力,從根本上說來,源於艱苦實踐的磨練,來自基層一線的歷練,靠的是長期為群眾服務的積累。
有些同志為什麼缺乏群眾觀點,因為浮在上面,因為走馬觀花擺樣子,尤其是長期脫離條件艱苦、環境復雜、矛盾集中的基層,聽不到群眾的呼聲,了解不到群眾的期盼,把握不准群眾的脈搏。他們也說“聯系群眾”,其實是“假聯系、真脫離”,其結果不僅是廢了“武功”,喪失了群眾工作的能力、解決復雜矛盾的能力和應對焦點問題的能力,更使他們對國情、市情、社情和民情的變與不變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洞悉,從而世界觀這個“總開關”出了毛病,“立足點”發生了偏移甚至蛻變——他們也有“立足點”,往往是立足“上面”,隻關注領導的態度,一切隻向上級負責﹔立足“政績”,隻專注於出“亮點”、出“形象”,而並不計較踏實的基層建設﹔立足“自己”,隻關心於個人的“前程”。我們說近些年來,有些同志的群眾工作基本功大大減退了,這既是一個能力問題,更是一個“立足點”問題。
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我們今天特別提倡“敢擔當”,那麼“擔當”的勇氣和責任心從何而來?同樣是個“立足點”問題。我們有些同志,為什麼遇事推諉、卸肩胛,甚至推責諉過?為什麼“看到問題就躲、群眾一來就慌、解決問題沒招”?為什麼遇到挑戰,或虛晃一槍,避實就虛,擦身而過,繞道而行﹔或上推下卸、左遮右擋,甚至讓人家沖在頭裡正面應對,自己擇機再出手?尤其是為什麼不敢試、不敢闖,沒有“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事業心和進取心?一句話,為什麼不敢“擔當”?不是什麼“生性懦弱”,也不是什麼“膽小怕事”,歸根到底,就是“立足點”不對頭,不是站在群眾的根本利益和“三最”利益的立足點上,不是一心爭取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和群眾利益的具體化,而是過分看重一己的升降進退、個人的榮辱得失,包括一時的臧否評說甚至歷史的 “論定”等等。事情很清楚,敢不敢擔當,不是一個人的性格差異,不是一個干部天賦秉性的問題,說到底,是個“立足點”問題。“立足點”對頭,君子坦蕩蕩,無私就無畏,“一心為著老百姓謀幸福”,底氣就足,膽子就大,骨頭就硬,肩膀就寬,辦法就多,就沒有什麼不敢擔當。對群眾的真感情、真依靠,才是我們的真膽略、真擔當。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堅持“問題導向”,找准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那麼“問題”又從何而來?“領導干部和領導機關隻有真正站在基層和群眾的立足點上,才能找准問題”,同樣是一個“立足點”問題!有些問題,明明群眾反映突出,為什麼我們認為“不成問題”﹔有的單位,明明群眾非議甚多,為什麼我們認為“沒有問題”﹔有的地方,明明民意不滿甚廣,民生問題也累積不少,為什麼我們卻認為“一片光明”?關鍵還是在“立足點”。如果我們不是從“萬家憂樂”著眼去體會百姓的酸甜苦辣,而只是從我們的角度去自我陶醉,如果我們不是從基層和群眾的要求出發去看差距,而只是將“上面”的評價作為唯一坐標,那麼就會找不到“問題”,找不准“問題”,明擺著的“問題”也會視若無睹,潛伏的深層次問題更會看不出來。比如一個村要做“175本台賬”這樣的“案例”,如果我們不從“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個眼”的基層干部的處境出發,不體恤他們的苦惱,不體會他們的負重,那麼不但找不到問題,或許還會把它當成 “基層建設”的一大“亮點”、一個典范來講呢!所以說,隻有“立足點”對,才能“找准問題”,否則,要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個“問題”也找不到,要麼“虛應故事,敷衍了事”,找的都不是“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