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深得民心、廣受稱贊,並取得初步成效。但也有人存有疑慮,擔心搞不下去﹔甚至有人持有異議,認為沒有必要。的確,能不能、要不要搞下去,取決於我們的決心和工作力度,也取決於大家的認識和思想境界。如果經常想想還有許多困難群眾,就會感到應當狠抓不懈、務求實效。
還有許多困難群眾,不是教化之語,而是現實國情。無疑,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綜合國力極大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總體上達到小康。但是,我國家底並不厚實、發展很不平衡,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有先發展的地區,也有欠發達的地方﹔有很繁華的節點,也有忒落后的部位﹔即使是一些現代化的大都市,也有某些臟亂差的背陰處。同時,無論城鄉都還有許多困難群眾——按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扶貧新標准,到2011年底,全國尚有扶貧對象1.28億人。當然,這些困難群眾不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也不是吃糠咽菜、破衣爛衫,而是日子比較窘迫、生活很不體面,甚至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無視這種現實,就會對國情發生誤判、陷入誤區。
經常想想還有許多困難群眾,既是價值所系,更是責任所在。中華民族具有仁義兼愛、天下為公的傳統,素來講究扶危濟困、反對為富不仁。然而,由於剝削制度的存在,由於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倉廩豐實、衣食富足的時候並不多,絕大多數人飽受壓迫的煎熬、貧窮的折磨。中國人民選擇搞社會主義,就是要擺脫那種黑暗狀況和悲慘境遇。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懸殊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和本質要求。而且,從發展規律看,沒有貧困地區、困難群眾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就沒有全國范圍、全體人民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因此,經常想想還有許多困難群眾,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一種道義和責任。
經常想想還有許多困難群眾,並非額外負擔,已具客觀條件。扶危濟困是道義也好、責任也好,都需要以能力為基礎,需要相應的條件。應當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們越來越具有這樣的能力和條件。且不說國家層面,即使從微觀層面看,也有不少群體、家庭、個人可以做些反哺和回報的事情。無論名商富賈還是小康之家、白領精英,節約一點、奉獻一點,並不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大礙,卻可以救貧者於急難、助弱者於危途。有道義和責任,所以不是賜予﹔有能力和條件,所以不是苛求。須知,唯我獨尊、自私自利不是人類共存之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乃做人當有之德。當然,這不能強迫,而應靠自覺,靠更多的人弘揚愛心。
經常想想還有許多困難群眾,不能流於空談,而應付諸行動。客觀地講,對於我國還有許多困難群眾這一現實情況多數同志是了解的,問題在於常常有人有意無意地忽視。君不見,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者有之,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者有之,損不足以奉有余者亦有之。有道是,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一個人的境界高低,根本上要看其是怎麼對待貧者弱者的。我們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應真心實意、千方百計地幫助困難群眾。困難群眾之所以困難,有個人原因,也有自然、歷史和現實根源。幫助他們擺脫困難,需要在工作上採取有力措施,從政策和制度上作出必要安排。從這個角度看,正在全黨深入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強調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可謂抓住了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