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解放軍報:群眾路線要向群眾“問路”

顏曉峰

2013年07月09日08:49  來源:解放軍報

近日,某集團軍用好政工網“常委熱線”“首長信箱”等便於官兵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的渠道,並派出機關干部到基層蹲點,傾聽基層呼聲,誠心實意向官兵問計。這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向群眾“問路”的生動實踐。

群眾中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向群眾“問路”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軍建設的法寶。毛澤東在中央蘇區開展農村調查,當面傾聽干部、農民、秀才、獄吏、商人和錢糧師爺等的訴說,把他們稱之為“我的可敬愛的先生”,獲得了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堪稱向群眾“問路”的典范。他還告誡全黨,“現在我們很多同志,還保存著一種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作風,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卻在那裡擔負指導工作,這是異常危險的現象。”

當前,我們全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四風”問題。而隻有深入基層、了解民意,才能下大決心,用大氣力,祛“四風”、治頑疾。整治“四風”的過程,同樣要發揚向群眾“問路”的精神,要讓群眾意見成為照鏡子的一個明鑒,讓群眾要求成為正衣冠的一把量尺,讓群眾呼聲成為洗洗澡的一盆熱水,讓群眾建言成為治治病的一劑良藥,主動邀請群眾參與、讓群眾評判、接受群眾監督。

向群眾“問路”,要解決怕疼怕痒的問題。“問路”的目的是除弊革新、轉變風氣,這就要不怕揭露矛盾、不懼面對弊端,有垢就清、有病就治。不能諱疾忌醫,怕被群眾提意見丟了面子、跌了份子。依靠群眾首先要相信群眾,對領導干部的能力貢獻,群眾會給予公正的評價﹔對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意見,他們也會客觀地指出來。

向群眾“問路”,不能有自認高明的心理。少數同志的潛意識中還有“群眾落后”的思想,喜歡以智者、權威自居,這就很難聽得到、聽得進群眾的聲音,特別是不順耳、不中聽的話。隻有心裡裝著群眾,時刻想著群眾疾苦,才能與群眾心靈相通,就如鄭板橋所寫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向群眾“問路”,還要丟掉走過場的心態。問群眾,要求真務實地問,不要形式主義地問。形式主義地問會把務實變成務虛,把真問變成假問,不僅問不出東西、聽不到心裡話,群眾也會反感。相反,如果能站在群眾中間,同群眾一道來考慮、研究與群眾有關的事情,群眾當然樂於推心置腹,暢所欲言,“問路”自然也會收到實效。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趙晶)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