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現場·直面時代問題 助力中國前行)

郭庚茂談密切黨群關系:對照焦裕祿 干部要六問

記者  曲昌榮  王漢超

2013年07月04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焦裕祿精神是我們開展群眾路線學習教育,自我比照整改最合適的鏡子,是河南土生土長最生動的教材,是保持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典范,歷久彌新、永不過時。            

  時間:7月1日

  場合:焦裕祿烈士紀念館河南省委常委集體學習活動                   

  走進焦裕祿烈士紀念園,與基層干部群眾座談,緬懷先輩,共話發展。7月1日,河南省委常委集體“照鏡子”,認真查找“四風”在工作中的具體表現。

  在焦書記墓前深鞠躬,參觀紀念館內陳列,盡管焦裕祿已離開49年,但為止肝痛被頂破的藤椅、補丁摞補丁的衣物、文風朴實的工作筆記,還是引發省委常委們深深的感觸。

  座談請來的是縣鄉干部和鄉村醫生、教師等基層代表。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開門見山地說,今天主要聽意見,要求就是暢所欲言!請大家思考:“四風”在河南有哪些表現?存在哪些問題影響黨群關系?要真查找、真反思,才有后面的真檢查、真改正。“請大家不要念材料,放開說,向我開炮!”

  短暫不適應過后,12名干部群眾代表丟開講稿,直陳問題。

  有的代表直言,部分干部搞調研“到市裡按天算,到縣裡按點算,到村裡按分算”。郭庚茂語重心長告誡:“這是對我們的批評。很多干部作風比焦裕祿差遠了。焦裕祿精神是我們開展群眾路線學習教育,自我比照整改最合適的鏡子,是河南土生土長最生動的教材,是保持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問題的典范,歷久彌新、永不過時。”

  有代表反映,基層干部說話要看上面臉色,怕得罪領導。郭庚茂直截了當回答:“隔膜不能怨群眾,主要責任在領導。下面不敢反映問題,不敢講真話,要從常委層面反思起。”

  講到形式主義,郭庚茂直言他也遇到過造假:不到灌溉時節,組織群眾澆地﹔找來談話的,不是真群眾。“形式上的好不算好。事實上,人與人之間,關系越好,表揚吹捧應該越少。一旦隻跟你說好話,他心已經疏遠。”

  座談持續到中午,沒有安排便餐,大巴車直接趕回鄭州。下午省委常委會繼續查找問題。

  常委會上,郭庚茂鄭重提出,從省委常委做起,對照焦裕祿,干部要常“六問”:一問是否把群眾當親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增進群眾感情,當好人民公仆?二問是否扑下身子、沉下心來,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摸清實際情況,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三問是否敢於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勇於擔當、善於擔當,不圖名不圖利?四問是否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遵循規律,勤奮工作?五問是否堅持厲行節約、艱苦朴素,勤儉辦一切事情?六問是否帶頭遵守各項廉政規定,嚴格要求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

  郭庚茂最后要求省委常委要做到“六帶頭”:帶頭加強學習、服務群眾、改進作風、整改落實、勤政廉政、推動發展。

  照鏡子、正衣冠,省委常委這樣的集體學習,在河南已是第三次。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4日 11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