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當好建設者 架好“連心橋”——廣東基層干部落實群眾路線紀實

2013年07月02日18:26  來源:南方日報

編者按:黨的執政基礎在基層,工作重心在基層,創新源頭在基層。吸取力量,就到群眾中去﹔堅定信心,就到基層干部中去。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和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等座談時說,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眾工作和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能力。

廣東擁有數十萬村干部和數萬名鎮干部。在工作和生產一線,他們長期沖鋒在前,為廣東的改革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廣東的社會問題觸點多、燃點低,社會矛盾和問題早發多發易發。基層干部面對的工作局面更加復雜,發展任務更加繁重,各類矛盾更加凸顯。

為了反映基層干部的心聲,近期我們連續推出了“當好建設者 共筑中國夢”征文和“基層干部面對面”、“群眾路線南粵行”等系列報道。今天,在紀念建黨92周年的重要時刻,南方日報刊發這篇通訊獻給廣東基層干部,以鼓舞他們為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近日,雲浮市雲城區逕口村的吳家寶格外開心,困擾他24年的“黑戶”問題在該區挂鉤聯系干部、區委政研室干部蘇禮平的協助下得以解決,他再也不用擔心外出打工時被警察查身份証。

去年以來,雲浮市雲城區通過開展“機關聯系基層、干部聯系群眾”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黨和群眾中架起了一座座“連心橋”。

這是廣東基層干部在密切聯系群眾中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一個縮影。奮戰在改革發展一線的廣大基層干部,用自己的行動証明,他們是帶領廣大群眾奔小康的得力尖兵,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可靠基石,是共筑中國夢的優秀建設者。

造福一方解民憂

“我們隻不過是跑跑腿,打好為民服務這份工。”為了解決吳家寶的戶口問題,雲城區委辦挂鉤聯系吳家寶的干部蘇禮平“折騰”了3個多月,找領導簽字、批示,多次協調公安、民政、衛生、村委等部門領導。

蘇禮平是在去年雲城區委組織干部挂鉤聯系吳家寶一家時發現他的黑戶問題的。去年雲城區在開展“機關聯系基層、干部聯系群眾”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中,專門設計了民情聯系卡、民情聯系簽到卡、民情意見反饋卡等民情“三卡”,干部將“民情聯系卡”發給聯系點的群眾,挂鉤干部每次到聯系點都要在“民情聯系簽到卡”上簽到,村民反映的每個問題均在“民情意見反饋卡”上記錄。

民情“三卡”在黨和群眾中架起了“連心橋”。截至今年4月底,該區領導干部共發放民情聯系卡21000多張,走訪群眾9018戶,收集意見建議182條,為群眾解決問題167個。

早在2002年,粵北山區始興縣基層干部就自發發起了民情日記活動,至去年底全縣干部10年記民情日記48萬多篇,為群眾解決了大量熱點難點問題。民情日記成為真抓實干、為民辦事的有力抓手,先后在韶關和全省推廣。

基層干部的形象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需要通過基層干部的扎實工作,一件一件去落實和解決。來自始興縣的群眾說:“自從有了民情日記,干部進村入戶多了,坐辦公室少了﹔與我們打成一片多了,擺架子少了﹔干部下訪多了,村民上訪少了。”

“為群眾謀福利,黨員干部就要走在前。”談起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城關社區的舊房改造,在該社區做黨支部書記20多年的董加蘭臉上不禁露出了輕鬆的笑容。

該社區曾經有1121戶人家住在有幾十甚至上百年歷史的舊房中,這些年久失修的舊房子像一個個“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出現傷人意外。

近年來,潮陽區政府開展“千村改造”。然而,舊城區改造需要解決錢的問題和拆遷安置的問題。董加蘭形容那段日子“每天都在各處跑,沒有休息日”。她說,白天晚上社區工作人員都在找居民,全力說服他們離開危房﹔同時還要經常問居民“缺什麼、需要什麼”。

“我們強調,有能力解決的,一定要幫群眾解決﹔暫時沒有能力解決的,也要爭取群眾的理解。做群眾工作沒有秘訣,就是經常和他們座談。”董加蘭說,在做群眾工作的時候,耐心很重要,群眾也會從黨員干部工作態度中,體諒黨員工作的難處。

廣東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基層干部為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民生”、改善“熱點民生”作出了巨大貢獻。5年來,全省城鎮最低工資標准提高73.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2%。各級財政對民生領域投入共計13813億元,佔同期全省一般性預算支出的63%,教育、就業、醫療、住房、食品安全、生態保護等群眾反映強烈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推動發展促民富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最大的願望是能為農民多做點實在的事。”河源和平縣交通局局長葉漢青的名片背后有這樣一段話。

和平縣,古稱“聯絡閩廣,帶控龍南、安遠,要害之地”,然而它卻是全省16個重點扶持貧困縣之一,交通欠債多,嚴重束縛了當地發展。

林寨古村到熱水溫泉的公路,50公裡,前兩個月動工,預計到2015年修完,總投資3億多元,省裡補助1億多,還差2億多。

要修路,首先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和平縣絕大多數交通不便的地方山高林密,汽車根本無法通行。為此,葉漢青多次步行在崇山峻嶺之中,鞋子不知道走爛了多少雙,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很多公路沿途的一個小村庄,一個小地名,他不假思索便可脫口而出。

“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在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是推動地方、帶動村民致富的中堅力量。

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埔河村任“村官”達20多年的徐歷靠的經驗是,要想謀發展,就要付出成本。作為基層干部,首先要有犧牲精神,不能怕吃虧。當干部能吃虧,自然少是非﹔當干部肯吃虧,自然有權威﹔當干部常吃虧,才能有作為。能吃虧、肯吃虧、不斷吃虧,工作才能往前推。

1992年,豐順縣招商引資將該縣最大的投資項目落在徐歷靠所在埔河村的雞籠山,項目能否順利推進,取決於雞籠山這塊地能否如期拿下。然而,雞籠山上的墓地遷徙就是塊難啃的骨頭,其中徐氏老祖墳距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為徐氏的三大名地之一,涉及到17個自然村的2.5萬多人,后裔遍布海內外。

怎麼辦?作為村支書,徐歷靠知道,徐氏祖墳不遷,其他族房的祖墳就肯定遷不了。徐歷靠決定一一拜訪族房鄉親,利用族房長老們的威望,多次集中開會、分區分片商議,對思想難通戶上門做工作等,在8個多月的時間裡開18場會,最終在徐氏祖墳成功遷出后,其他姓氏的墓地也一一遷出。大家都被徐歷靠執著的精神感動了。

正是葉漢青、徐歷靠這樣一批不怕吃苦、不怕吃虧的基層干部,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使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政策決策得到了深入落實,通過發展促進了“基本民生”的改善。幾年來,我省通過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編制幸福廣東指標體系,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3年的3.05︰1縮小為2011年的2.87︰1。

創新管理致和諧

“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在採訪中,很多基層干部對記者表示,在新形勢下,基層的各種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化,思想更加多元化,必須改革創新,用新的思維來建設和諧社會。

來自惠州市惠陽區新圩鎮的一位村干部給記者講了另一個故事。當地一位林姓村民,在以合同工身份從建設銀行新圩鎮支行退休回鄉之后,發現自己原來是鄉下老家的“外人”,不能享受村集體的分紅。林姓村民所在的村小組以其在國家單位工作為由,拒絕給予分配村集體的任何利益。原來該村村規民約中有這樣一個規定:“國家工作人員、退休人員,無權享有集體利益。”

“一開始,大家根本不能理解合同工不是國家干部、隻不過是在國家機構打工的道理。”這位村干部對記者說,為了這個事,我們開了好幾次會,還專門請律師來解釋。最終做通了村民們的思想工作,在下一次股份調整時將該林姓村民納入到集體經濟分紅中去。

新圩鎮的這位干部說,在我國,“情與法”、“村規民約”和“政策法規”之間,常常有一定的沖突。面對矛盾,不能簡單地使用老辦法、硬辦法,而必須學會使用新辦法。作為惠陽區沙田鎮田頭村“法制副主任”,廣東日升律師事務所律師鐘君安表示,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沙田村的規章制度進行全面的審核把關,對與法律法規或政策規定相沖突的部分進行修改。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前不久,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指出,鄉鎮黨委、政府是黨和政府聯系農村群眾最直接的紐帶,中央和地方所有的政策法規都要通過鄉鎮黨委、政府去貫徹落實。

對此,不少基層干部對記者表示,一方面要遵循“一切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另一方面也要適應現實工作環境的變化,依法辦事,為群眾謀福利。(記者 周志坤)

分享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