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群眾工作案例庫

呼倫貝爾:組建“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

王建庭 李文斌

2013年06月15日19:4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一、背景與起因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與俄蒙兩國交界,總面積25.3萬平方公裡,是全國地域面積最大的城市。全市有92.98萬農牧民,佔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農村牧區的繁榮穩定,對構建和諧呼倫貝爾舉足輕重。近年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不斷加大“三農三牧”工作投入,加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克服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的影響,農牧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受交通、通訊、地理位置、資源等條件制約,農村牧區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農牧業生產發展水平、農牧民收入水平、產業化水平和組織化水平較低等問題依然存在。

分析制約農牧業增產、農牧民增收緩慢的主要原因:一是農牧民文化素質偏低,種養科技水平不高,創業願望不強、創業信息不靈、創業技能不高﹔二是思想觀念落后,雨養農業、天然畜牧業、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難以轉變,農牧業生產經營粗放,農畜產品附加值低﹔三是農牧業產業化水平低,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不能有效銜接,導致產業不能形成規模。

因此,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牧民隊伍,對於促進新農牧林區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呼倫貝爾市結合第三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展了“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活動,通過組建創業先導團,發揮先導團成員的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使核心人才、優質資源發生“裂變效應”,進一步提高廣大農牧民的素質,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新林區建設步伐,走出了一條“以典型帶動黨建、以黨建促進發展、以發展實現小康”的新路子,實現了“點亮一盞人才燈,照亮一片農牧戶”的目的。

二、主要做法

1、為推動農牧林區科學發展選好領頭雁

通過科學分析制約農牧林區科學發展存在的問題,結合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的參學單位人員情況,在全市農村牧區精心選拔了40名優秀嘎查村書記、黨員致富帶頭人、“兩新組織”負責人、農村經紀人、農民企業家和大學生村官,組建成為帶領百萬農牧民創業致富的“創業先導團”。根據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先導團成員對接全市廣大農民企業家、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等各類人才,主動聯系各職能部門,集中各領域優質資源,吸納重點項目資金,創辦新型農村牧區經合組織。通過集中培訓先導團成員,再由先導團成員培訓廣大農牧民﹔先導團成員帶頭創業,再由先導團成員帶動廣大農牧民創業的“分層培訓”和“分層創業”方式,用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時間,快速提高全市百萬農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業致富本領,通過先導團的帶動示范作用,推動農牧林區實現科學發展。

2、分層式立體培訓提高農牧民致富本領

一是先導團成員接受培訓。呼倫貝爾市委統一組織先導團成員到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參加學習,邀請國家農牧業專家對他們進行培訓。在培訓內容上,著重選擇針對農村牧區特點,適合當地發展的科技致富技術、農畜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經驗、國家“三農”政策、基層黨組織建設等相關知識。在培訓方式上進行了創新,採取“互動式行動學習法”,讓先導團成員在學習中與專家互動交流,向專家提出問題,專家現場解答。同時專家也征求每名學員的意見,想聽什麼內容、了解什麼知識,專家就講解什麼內容,讓每個人都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員們在互動中研討,在思考中交流,在培訓中考察,在討論中提高。專業培訓后,組織先導團成員深入到北京郊區農業發達的北郎中村、北溝村等地學習調研,在學習他們好的做法和先進經驗的同時,還與先進地區進行產業對接、交流互動。讓先導團成員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識,使他們成為一支涉及領域廣泛、專業特長明顯、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業先導團隊。針對先導團中的牧區少數民族成員語言障礙問題,從牧區駐村大學生村官中選擇了四名蒙漢兼通的優秀人才隨同培訓,他們在當好翻譯和助手的同時,自己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為農村牧區發展打下了人才基礎。

二是先導團成員對農牧民進行培訓。呼倫貝爾市制定了《呼倫貝爾市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組建工作方案》、《呼倫貝爾市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培訓工作方案》,下發了《呼倫貝爾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呼倫貝爾市“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活動的通知》。全市13個旗市區分別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活動方案,並在報紙、電視、網站等媒體開設宣傳先導團成員創業先進事跡的專欄。各旗市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為先導團成員制作了巡回講稿、宣講課件和專題電教片,組織創業先導團成員深入全市農牧林區進行巡回宣講。牙克石市把先導團宣講活動與“鄉土教材”、“露天課堂”、“文藝節目”、“身邊典型”“農民點餐”等形式結合起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宣講創業致富理念,讓廣大農民更加易於接受。新巴爾右旗、新巴爾虎左旗兩個牧業旗,針對牧區牧民居住分散,集中培訓難度大的實際情況,在牧區設立多處“牧民驛站”,把先導團成員創業致富的經驗和事跡制成專題片發放到“牧民驛站”,牧民隨時可以到“驛站”觀看學習﹔同時,還利用“空中課堂”的形式,把先導團宣講材料制成廣播節目,在廣播電台開辟專欄,用民族語言向牧民定期播放,克服了牧區牧民居住分散、集中學習不便的困難,把先進的思想和理念播撒遍及草原﹔該市還通過新巴爾虎左旗內蒙古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東部區蒙語譯制基地,把先導團成員的創業致富經驗和事跡譯成蒙語並制成遠程教育教材發放到少數民族群眾手中,讓先導團宣教工作不留死角。截至目前,13個旗市區共開展創業先導團宣講活動場所60余次,培訓農牧民6000余人次,在全市范圍內掀起了“百萬農牧民創業先導團”宣講活動熱潮。

3、黨政聯動助推農牧民步入創業致富路

各級黨委、政府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鼓勵先導團成員引導農牧民選准市場前景好、效益高、風險小的項目。根據市場需求,據各地自然資源、民俗資源、交通便利的地緣優勢和服務資源豐富的特點,以弘揚傳統文化、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促進農牧民增收為主線,發展特色產業。整合多種社會資源,在農牧民創業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提供政策、資金扶持,為農牧民創業致富做好全方位、多元化服務。對有志創業的農牧民,在創業資金、項目、政策上給予優先扶持。各先導團成員則根據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的實際特點,主動聯系各個職能部門,集中各個領域優質資源,吸納重點項目資金,建立產業示范基地。通過先導團成員的示范引導、合理經營、服務拉動等多種形式帶動廣大農牧民,並在帶動中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從而實現先導團成員與廣大農牧民共同步入創業致富“雙贏”之路。

三、初步成效

1、創業先導團成為帶動農牧民創業致富帶頭人。

先導團成員根據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主動聯系各職能部門,集中各領域優質資源,吸納重點項目資金,創辦新型農村牧區經合組織,在13個旗市區建立了80個核心產業示范基地。先導團成員之間主動對接、充分溝通,已經達成了褐麥速食面、優質苗木、呼倫貝爾種羊、大棚育苗技術等10余個合作意向,做到了優勢互補、聯合協作。先導團成員,鄂溫克旗巴彥托海嘎查黨支部書記喬玉芳自1997年擔任巴彥托海嘎查黨支部書記以來,帶領黨員干部和牧民群眾艱苦創業,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2009年突破135萬元,牧民人均純收入從1200元增長到8500元,成為內蒙古社會主義新牧區第一示范嘎查。1月30日,由中國農村雜志社聯合農民日報社、中國農業影視中心及十多家中央新聞單位主辦的“北大荒杯第九屆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在北京揭曉。喬玉芳被評為“北大荒杯第九屆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成為內蒙古唯一的一名獲獎者。喬玉芳還先后獲得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半月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女杰等榮譽。先導團成員通過自身的示范帶動,引領了更多的農牧民走上產業化致富之路。新左旗白音貢嘎查黨支部書記好畢斯嘎拉圖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發展高科技、高效益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思路,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休牧輪牧草場和改良優化自家牲畜品種入手,經過多年的選育提純,培育出了被自治區政府命名為“呼倫貝爾羊”,這種羊個體大,產肉多,遺傳性能穩定,生長發育快,市場價為本地肉羊的兩倍之多,通過將此技術廣泛傳授給牧民,打破了農牧民致富觀念的差別,創造了不同民族的產業理念,為牧區產業發展提供了思想動力,收到了“保護草原,牧民增收”的“雙重效益”。牙克石市充分利用農牧業局、科技局等涉農涉牧部門的專業技能,引導和扶持農牧民走科學發展之路,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捆綁使用,發揮出最大效能。先導團成員馬玉鳳引進推廣小麥新品種永糧4號、15號,寧春16號等進行田間試驗,推廣了轉基因油菜(蒙4)2000畝,落實了“馬鈴薯脫毒種薯標准化生產”、“綠色核動力”精制有機肥應用、大麥、油菜新品種試驗8000畝,等六項科技項目。在她的示范帶動,周邊20余家農場的農民朋友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莫旗塔溫敖寶鎮塔溫敖寶村造林大戶李振海帶動周邊群眾走生態與效益雙贏之路,無償向群眾提供樹苗8000棵,從栽植到管理提供全程服務,2010年1月23日,內蒙古電視台經濟生活頻道播放了“造林大戶李振海”的節目,為農牧民樹立了科技致富方面的榜樣,堅定了農牧民致富的信心。

2、領辦各類經合組織,帶動農牧民抱團闖市場。

各先導團員成員立足農牧業主導產業,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實現“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目前,已經成立了農產品、食用菌、畜產品、山野特產品、特種養殖等10個專業合作組織。先導團成員,阿榮旗音河鄉富吉村黨支部書記謝玉君組織成立了南瓜籽經銷協會、奶牛協會和粉條粉絲經銷協會。組織會員外出考察市場,了解信息,並互相通報情況,實現資源共享。建成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入住8家收購大戶的南瓜產品批發市場,年成交量達到1.5萬噸,農民可直接和外地客商進行業務洽談,每公斤白瓜籽比周邊地區收購價格高0.1-0.3元左右,今年為農民增加收入800余萬元。針對個別收奶員拖欠奶資現象,奶牛協會通過法律手段為奶農討回奶資94萬元。奶牛協會會員已從當初的35人增加到586人,覆蓋到周圍的7個村,甚至發展到鄰近鄉鎮的村屯,成為一個跨區域、跨鄉鎮的專業組織。創業先導團成員,根河市農牧業局副局長孫亞紅根據在北京學習的創意農業新思路,結合根河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提高食用菌富鈣、富鋅栽培技術,推動當地食用菌協會發展,她研究開發出的“天然針葉林下黑木耳地擺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也於2009年11月獲內蒙古農牧業廳豐收獎二等獎。先導團成員陳德富創辦的莫旗富方水稻種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了周邊12個村屯,發展會員521人,合作社從黑龍江富爾農藝公司,佳木斯益海種業公司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並及時傳授給村民,為2010年的水稻種植做好了准備。合作社還把該社發展情況制作成了專題片,在旗內新聞媒體進行了播放,為帶動當地農民科技致富提供了保障。

3、走企業聯姻之路,推動農牧林區產業化經營發展。

市委組織農牧業、林業、供銷等職能部門帶領先導團成員走出去與先進地區相關產業和企業進行產業對接,廣泛吸納招商引資項目,扶持建立產業示范基地,形成推動農牧林區發展的整體合力。各專業合作組織按產業化經營模式運作,對農牧民生產實行產加銷一條龍服務,有效發揮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載體作用。形成“協會+服務實體+農戶”、“協會+企業+農戶”、“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真正成為發展優勢產業的龍頭組織。通過開放式的發展道路,各專業合作組織做好旗市區之間的合作、嘎查村之間的合作,先導團成員之間共結成幫扶對子15對,對接合作項目20余項,聯手開拓北京、山東等地的農畜林產品市場,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導團食用菌合作社與北京東來順餐飲集團實現了產業對接,每年為東來順集團提供50萬斤黑木耳。通過產業對接和發展各類農牧民新型合作組織,帶動更多的農牧民走上產業化致富之路。扎蘭屯市鴻巍農畜產品公司的綠色有機食品通過與北京市農委農產品流通處對接,達成意向進入北京市場。海拉爾區建設辦事處互助村果品合作社社長閆俊龍與鄂溫克旗巴彥托海嘎查黨支部書記喬玉芳達成蔬菜大棚合作項目,為巴彥托海嘎查建設蔬菜大棚提供技術援助,並為其生產的蔬菜提供銷路。同時,先導團還與區域性、全國性、行業性的協會建立廣泛的聯系,加強合作與交流,為全市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分享到:
(責編:秦華、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