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急救难,用真情激发社会正能量
去年9月15日,一辆五大连池市派出的120急救车载着龙镇第二社区的11岁的谷新悦回家。全市人民都密切关注着这位藏族小女孩的病情,谁料当晚小新悦病情突然恶化去世。一朵小小的格桑花凋零了,但有关救治她的故事却在当地流传,让人每每听来都不禁热泪涔涔。
作为一名受帮扶的留守儿童,小新悦自小父母离异,家境贫困,姐弟俩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但她一直乐观坚强,对关心帮助她的王锋书记和叔叔阿姨们充满感恩。去年,她被确诊为全国首例纵隔畸胎瘤后,当地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共计捐款达30余万元。记者在龙镇小学见到了她的弟弟谷新明。安静寡言的孩子说,我要用好成绩代姐姐报答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翻开每个党员干部的“民情日记”,小新悦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片断。在这方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党员干部与百姓心连心的感人篇章。用真情换真心,点滴爱心汇成江海。截至去年,全市党员干部为困难群众捐助资金物资累计1000余万元,办实事2000余例。
腰部镶嵌的钢钉,生锈腐蚀,多年来饱受折磨。在帮扶干部的协调帮助下,53岁的青山街居民王作山取出了存留18年的钢板,站起来了。手术所需的两万余元的医疗费用他未花分毫。腿脚方便了,挺起胸膛,老王准备出外打工。
龙镇开发村贫困户邱福军至今还记得2012年自家新房上梁的情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遍了全村,红彤彤的对联贴在门框上,乡亲们将他家的院子围得水泄不通。老邱每每回忆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再也不担心刮风下雨天!
其实老邱心里一直有本“小九九”——“心连心”帮扶干部下基层,每次来都塞给他钱。3000元的大棚膜资金是市农委给解决的,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来给他讲授棚室蔬菜种植技术。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只能干点轻便的活儿,红灯记广场的清扫工作和媳妇儿面粉厂的零活儿都是帮扶干部给联系的……如今,外债还清,曾经悲观的日子变得越来越有奔头了。
授人以渔,帮扶路上没有“休止符”
帮扶路上,五大连池各级党员干部结合各自实际,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用行动践行着解民忧、促发展的承诺。在救急解难的同时,更着眼长远,注重实效,既“输血”又“造血”,帮助困难群体从“人助”变为“自助”。
见到孙再时,他穿着水靴子正在地里放水,两脚泥,一身水,黝黑的脸上漾着笑意。这个53岁的庄稼汉终于可以在见到生人时“心不哆嗦了”,也终于可以挺起胸膛走在路上了。他自豪地带着你参观去年新盖的170平方米的大砖瓦房,兴奋地摆弄大棚里的秧苗,跟你聊聊原来泥草房“冬天屋里飘雪花”的情境。孙再说,市长杨剑波手把手教他旱田改水田,扣上大棚。为了学本事掌握技能,杨剑波隔三差五请来农技工作人员指导他下种和施肥。帮扶当年,收入就达到了5~6万元。
青山镇天鹅社区文化路小集贸市场的马老大馒头烧饼店里,摆着油汪汪的油炸糕、香喷喷的烧饼、黄澄澄的小米粥,掌柜媳妇儿剁韭菜、和肉馅,掌柜马明军招呼着来往的客人。夫妻二人原来就以开早餐店为生,两年前租住的小屋发生火灾。“烧得一干二净,啥都没了。”马明军心有余悸地说。帮扶干部对他俩说:“给钱给物只解得了一时之急,毕竟不久远,我们帮你再开一个早餐店吧。”几方筹款后小店顺利开张。两口子起早贪黑,辛苦劳作,每天进账三四百元,目前已经还清了大部分外债。
侯占山如今是兴安乡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可他说如果不是帮扶干部帮助他找猪源、联系收购点、规划猪舍设计图的话,他脱不了贫,“新建的猪舍所需的木材、水泥和沙子,就得6万块钱呢。”侯占山继续道,“今年肥猪已出栏26头,现存栏28头,预计今年可创效益8万元。”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五大连池在部署下一阶段的党员干部下基层工作时,提出强化“造血”功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把帮扶工作与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困难群体摆脱窘困,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