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薄弱环节破解党建难题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创新的精神和实干的态度不断破解党建难题,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基层党建工作保持活力和永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要推行党建工作项目化,着力破解创新不足的难题。创新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海北各级党组织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变化,在创新党组织设置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尝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但也应看到,海北各级组织部门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创新方面指导不够,要求不多,没有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具有推广价值的党建工作案例,与兄弟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基层组织创新动力不足”成为了海北党建工作的新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借鉴抓项目建设的做法,引入项目化管理工作理念,研究确定一批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创造一批叫得响、推得开的基层党建创新品牌,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含金量,使党建工作项目化。具体工作就是从立项到审批,从过程监管再到项目办理,都有具体责任人实施,有资金和制度作保障,实施项目化管理。对成效明显、经验突出、党员群众参与度高的优秀和特色项目进行表彰奖励,使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要重视“合作社里建组织”,破解党组织服务农牧业增产增收难题。一是破解合作社党组织建设难的问题。按照“农牧民合作社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和“党组织管协会、协会促产业、产业联农户”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因社制宜,在合作社里同步建立党组织。二是破解合作社党组织职能定位模糊的问题。确定合作社党组织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强化引导、协调优势。三是破解合作社党组织运行不畅的问题。明确村党支部与合作社党组织二者之间“平行、互补、相融”的关系,实行产业党组织与村党支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在合作社党组织日常管理服务中,产业党组织书记要把参与专业合作社工作会议和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定期向党组织通报,为专业合作社服务要做到“帮扶不包揽、参与不干预、到位不越位”。
三要开展“重点项目建组织”,消除党组织设置盲区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一是坚持树立把支部建在项目上的工作思路。探索“项目党建”新模式,以项目为单位设置临时党组织,不能设置党组织的,由项目单位配备一名党建指导员,填补党建“空白点”,杜绝组织管理的盲区,确保党旗始终飘扬在项目建设的第一线。二是明确重点项目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各级组织部门、非公企业党工委、发改委党组等职能部门要集中研究和解决项目党建工作重要问题,总结项目党建工作规律,确立“围绕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项目”的指导思想,把在重点项目中设立党组织的要求切实落到实处。三是积极搭建活动载体让党员发挥作用。在项目党组织中广泛开展比质量、比安全、比技术、比遵章、比守纪、争进度的“五比一争”,“我为项目建设建言献策”和“项目建设看我来带头”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外来务工人员中的流动党员主动亮出身份,把项目一线的党员干部凝聚在一起,确保关键岗位有党员领着,关键工序有党员盯着,关键环节有党员把着,关键时刻有党员撑着,使党员成为保安全、树样板、创精品的带头人。形成以项目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以领导班子坚强、党员队伍过硬、模范作用突出为目标,以保工期、创优质、铸精品、树信誉为检验标准的项目党建体系,使党建工作更好地为“三区建设”服务。
四要坚持“社区服务人本化”,着力破解“杂居社区”党建难题。一是坚持打破基层党组织的“条块分割”。充分利用村居联建,村机联建的模式,打破党员按组织关系接受教育管理的传统,按照“就近、小型、灵活”原则,优化调整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积极探索小区组建法、年龄组建法、行业组建法等多种组建方法,建立楼道(楼宇)党支部等各类特色党组织,为广大党员参加党内活动提供更为便利、周到的服务,积极探索党建工作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新机制。二是落实维稳职责建设和谐社区。立足社区内各民族杂居的实际,把建立融洽的民族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社区治安群防群治,健全社区维稳工作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使社区党组织成为保平安、促和谐的战斗堡垒。三是分类教育党员。针对离退休职工党员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实际,开展送学上门、送资料上门、送医上门等活动,并鼓励身体健康的离退休党员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当中,让他们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定期走访把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流动党员之中,让他们对党组织,对社区有归属感,并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对原农牧民党员提供科技信息和致富信息,吸引他们参与到社区党组织举办的学习活动中,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尽快实现从“杂居小区”向新型社区过渡。(海北州委党校冯文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