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求是办实事
脚踏实地反映出一种精神和世界观,它是求实求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各级组织要为广大干部营造脚踏实地的外部环境,广大干部也要努力求实求是地做事,才能不辜负党、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人民群众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习近平同志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叫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如何能够“踏石留印”?没有求实求是的劲头,“抓铁有痕”也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求实难,难的是实中有虚。其一,虚与实相对,虚是一种浮夸,是实的天敌。但是作为人来说,有时候虚又与实如影相随,很难彻底摆脱来自“虚”的侵袭和干扰。认真剖析我们自身,不能否认不少领导干部一方面很想做实事、做成实事;另一方面想做实事背后,时有将做实事归功于己的私心,使实的事和虚的心成为混搭,如果这种心态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难免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使求实求是变了味。或许明代名臣张居正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其二,虚与无总是联系在一起。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中非常感慨地说:“吠声者多,辨实者寡。”现实世界里,人云亦云的多,真正用心辨别真伪的人少。为什么呢?追求实是为了得到是,而虚又是一种惰性,是不作为。求实难,难在我们自己有“虚”的弱点,有时候勇敢追求实,求得是;有的时候,视困难为畏途,不敢闯荆棘,尤其是个人的仕途遭受到挫折的时候,所谓看破红尘的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其三,虚和荣分不开。“实”的后面是“是”,而“虚”的后面是“荣”是“利”。“是”的确很崇高,但“荣”的诱惑力又很大,像名誉、地位、利益,这些“荣”并不都是“虚”的,而是非常“实”的。求实求是听上去很美,但人排斥,被作为异类并不少见于我们的政治生活中。这也就造成了许多人明明知道不应该说假话、套话,也从内心感到厌恶,却仍不敢违拗,一事当前,不少人不得不虚与委蛇,不得不低头应付,到最后竟成亦步亦趋,安之若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全党干部中形成这样的氛围,即要保障党员、下级对干部、领导批评的权利,也要保护和激励干部自我批评的勇气,能脸红说明心还正,能出汗并不算出丑。
求是难,难在把握好“是”的尺度和本质。毛泽东同志指出:“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在笔者看来,“是”的规律性有两点很重要:其一,“是”不超越现实。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城市有城市的特点,农村有农村的乡情,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我们不应该脱离实际,而是要因地制宜。我们应抱着“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态度,才能做到“该怎样就怎样”。而我们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该怎样而不怎样,不该怎样倒怎样。这就违背了“是”的本质特征,使得人情规则、利益规则、权力规则等“潜规则”有了市场。颜师古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每求真是”的前提之一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应过多干预下级机关和下属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能整天希望和要求下级机关和下属出成果、报喜讯,如果这样,广大干部在做事时难免不看上级的脸色行事,难免不会揣摩领导的意图,这样,又怎么能做到专心求是呢?下级机关和下属的压力应该来自于群众和基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对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其二,不自以为“是”。“是”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它不是以官位大小来决定的,它要通过人民群众的肯定,要经过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但我们有些干部将“是”看作是自己私有物,自以为是为是,自以为非为非。明明是好大喜功,却视为建功立业,明明是劳民伤财,却好似造福一方,明明是浮夸虚饰,却以为突破创新。改变少数人自以为是的方法也不难,那就是公权力一定要受到严格的制度约束和公开的监督,并保持持久而有效的责任追究,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脚踏实地,求实求是做事的好风尚。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