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以先锋模范为镜

离开牛玉儒的日子:时光无法抹去的记忆

2014年04月10日15:20  来源:新华网

激情岁月

回忆,时而悲伤,时而兴奋。

为什么兴奋?为曾经共同披荆斩棘的光辉日月。

“还记得吗?我们常跟书记到北京办事,行程紧张,吃饭只在王府井一家饺子馆,后来跟老板熟了,还给我们打折呢。”说到这里,李理与林絮果相视而笑,顿显意气风发。

无论干什么事情,牛玉儒都充满信心,充满激情。这股激情似乎还有一种魔力,能感染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邸明德退休前是呼和浩特市建委主任。他告诉记者:“在牛玉儒手底下工作会很忙,但不会感觉累,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就想着干一番事业。”

任包头市市长,把突降的地震作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城中村拆迁、旧城改造、安居工程、供水供气,4年工夫让城市彻底变了样。

任自治区副主席,牛玉儒说,我们要设定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目标。他把外经外贸任务指标翻了一倍,有人认为不可能完成,他却成功拿下了。

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他当机立断,用18天建成非典防治中心;下定决心,半年时间把昔日呼市“龙须沟”变成东河风景区;雷厉风行,外出招商引资5天跑了5个城市。

牛玉儒的激情来自哪里?来自坚定不移的党性,来自庄严崇高的政治责任感,来自对伟大事业的无限挚爱,来自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激情加能力,产生了“牛玉儒定律”——他到哪里,哪里的发展就增添动力;他到哪个岗位,哪里的工作就有突破;他到哪个地方,哪里就会留下他的好口碑。

后来,用意念支撑激情的牛玉儒病了。癌症,住院,手术,化疗,种种痛苦仍没能阻挡他对工作的热爱。

住院3个月,牛玉儒3次返回呼市。最后一次是在2004年7月16日,牛玉儒穿着整齐,精神饱满,在市委全委会上作了两个多小时的讲话。

细心的市水务局局长马文文回忆道:“牛书记的西装显得特别肥大,脚上穿的是双布鞋。”马文文知道,牛玉儒已经病得很重了。

十年前的那一幕怎能不令人动容——

牛玉儒生命的最后时刻,已陷入深度昏迷,妻子谢莉喊他的名字,他也浑然不知。末了,谢莉说了一句“玉儒,八点半要开会了”,他竟奇迹般地睁开双眼,随后又慢慢闭上,再未睁开。

在牛玉儒的生命中,工作已然成为本能。他用激情燃烧生命,没有空转,不留遗憾,不枉此生。

清正天地

思绪流淌,回忆是温暖的味道。

“三哥对我们兄弟姐妹说得最多的就是鼓励、勉励和要求的话。”回忆起牛玉儒,53岁的堂弟牛勇强充满敬意和钦佩。

尽管家风严苛,尽管知道三哥严格自律,但牛勇强也带着侥幸找过牛玉儒办事。那是20多年前,牛勇强在呼伦贝尔高寒区部队工作,身体不好的爱人则在呼和浩特。牛勇强求三哥把他调回来,牛玉儒却说:“既然有人在那里干,你为什么不能干?”牛勇强没再说什么,直到从部队转业,才回到呼和浩特。

牛勇强深深记得,三哥说过一句话:“我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意支配。”如今,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担任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的牛勇强更加懂得其中真谛了。

这种言传身教,同样带给了牛玉儒身边的工作人员。那时,牛书记常对李理说,晚上下班别去应酬,回家多学习。

“他并不只是说说,还要考我。从市里到自治区的情况,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趋势,车上常常就是‘考场’,几次答不上来,就要被批评了。”李理说。

十年后,走上巴彦淖尔市副市长岗位的李理愈发感到,牛玉儒对自己做人做事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已深入骨髓。

牛玉儒爱自己的家人。牛勇强回忆,三哥生前,每到大年三十,一大家子人会一起等着他回家过年。做完走访慰问后,回到家里,看到久违的亲人和迎接他的一张张笑脸,那是一年中牛玉儒难得的轻松惬意时刻。

以事业为重,以人民为重,牛玉儒最忽视的就是他自己。“牛书记对工作要求高,讲求细致,注重细节,但对自己生活上的要求却格外简单随意。”李理说。

他告诉记者,牛玉儒虽然是省部级干部,但出差还跟大家一样住标准间,“记得一次去太原出差,当地要请我们吃饭,他借故推脱,带着我去小吃店吃了碗刀削面,然后直奔机场,只是不想给人家添麻烦。”

包头市政协主席程刚时任市政府秘书长,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一张与牛玉儒生前的合影。“牛市长在任近5年,这期间包头的工程建设项目有几百上千个,但他没有在工程承包上打过一个招呼,没有递过一张条子。”程刚回忆说。

程刚还记得牛玉儒当市长期间的“座驾”是辆老旧的红旗车,动不动就打不着火。市政府购入新车后,提出给他更新一台,但牛玉儒坚持坐那辆“老爷车”。

“对老牛,我真服了。”程刚说着,笑中带泪。

这就是记忆拼贴起来的牛玉儒,一如往昔——和善的笑容,勇敢的担当,一身的正气,一世的忠魂。

有些记忆,常随风飘散。这些回忆者却对记者说,对牛玉儒的记忆永远如昨,无法抹去。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10日电 记者赵超)

分享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