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取得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制度成果
能否形成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制度成果,是评价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四风”的背后既有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也有习以为常的“潜规则”,还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结。解决“四风”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建立两个长效机制:一是切实有效的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机制,二是严密管用的监督制约机制。
用制度固化成果。要通过制度加以系统化和规范化,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务实管用的原则,抓紧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干部作风状况考核评价制度等,尤其要针对薄弱环节,堵塞制度漏洞。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首先要强化制度意识。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谁也没有特权、没有例外,不管是谁违反制度都应当受到追究。二要从选人用人上加以引导和保证。要把执行制度作为选人用人的一项基本条件,在干部的考核、选拔、监督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重视对干部执行制度情况的考察。不严格执行制度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三要强化监督制约。有了制度不严格执行,有时比没有制度还糟糕。所有制度都要有刚性约束力,都要有监督。要切实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违反制度的追究问责办法,坚决纠正各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用法治思维解决作风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解决作风问题同样要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是关在法律法规的笼子里。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财务审计等相关法规制度,从法律法规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
努力取得深化规律性认识的理论成果
能否形成深化规律性认识的理论成果,是衡量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指出,“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重要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要从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新内涵,不断升华理论认识。
充分认识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如何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握不同社会群体的需要和诉求,化解矛盾冲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把保障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等。这些问题不仅要在理论上回答,更要在实践中回答。要在总结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出的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和贯彻群众路线的各项工作。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社会矛盾呈现新特点,广大群众的需要和诉求多样化,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新挑战。不少年轻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和与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经历,缺乏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还要看到,彻底清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需要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将集中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融入经常性工作,使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习惯,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紧密联系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些重要课题,认清现实,把握规律,从战略上、思路上、对策上形成新的认识,以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回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期待。(作者系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