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路上恩情深
1936年10月,以不断扩大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在转战中,各路红军与群众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得到群众的踊跃支持。
红军会师期间,红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会宁县城经常被国民党军飞机轰炸。1936年10月9日上午,家在会宁县城东关的魏鸿儒前往设在邢家台子的红军总司令部帮忙抄写文件、书写宣传标语,他顺便带上了不满3岁的儿子魏煜。10时左右,魏煜和贴标语的红军小战士来到西门附近,忽然传来敌机的轰鸣声,红军小战士大喊:“快躲开,飞机投炸弹了!”市民们听到喊声立即散开。可年幼的魏煜还在街头玩耍,这时炸弹已呼啸而来,危急关头,一位小红军战士飞身而出,将魏煜扑在身下。硝烟过后,小红军躺在了血泊中,孩子得救了。朱德总司令闻讯赶来,抱着小红军悲痛地说:“他是我的老乡,今年才14岁,12岁就参加红军,一家人都为革命牺牲了。”魏鸿儒随后跑来,从朱德总司令手中接过小红军的遗体,泣不成声。为报答小红军救命之恩,魏鸿儒把他埋在自家的祖坟旁边。魏煜长大后,生了3个儿子,魏鸿儒分别给孙子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取意“继续长征”,希望后辈永远记住长征和红军血浓于水的恩情。在会师过程中,会宁群众援助红军筹集了粮食800万斤,猪、羊2800多头只,土布衣服6000余件。救治红军伤员2000多人,当地百姓也有500多人参加了红军。
河西走廊军民共患难
1936年10月底,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后组成西路军。之后近半年,西路军与马家军阀展开了殊死搏斗,以2万余兵力对抗数倍敌军,经过古浪、凉州、山丹、永昌、临泽、高台、安西等地的浴血奋战,全军伤亡严重。1937年5月初,整建制400多人抵达甘新交界星星峡,脱离险境。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征战中,派出大批战士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宣传发动群众,召开各界群众代表大会,建立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使当地群众对红军有了更多的了解。西路军的群众工作富有实效,部队得到人民群众不同方式的大力帮助,军民患难与共。河西地区各族群众自愿为红军缝补衣袜、抬送伤员,冒着危险掩护红军,为红军指引道路。安西县万佛峡榆林窟的道士郭元亨,在西路军将士伤病交加、缺衣少食、疲惫至极的危困时刻,腾出道观供红军休养,还捐赠小麦二石、面粉200多斤、黄米六斗、胡麻油30斤、硝盐四口袋、羊三十只、骡子一头、马一匹。这些救命物资,给了西路军战士们冲破黎明前黑暗的极大帮助,为他们与从新疆前来迎接的同志胜利汇合起了重要作用。郭元亨道士大义之举,是河西走廊群众支援西路军将士的缩影。
不论是率先由陕南西进甘肃的红二十五军,还是自川北进入甘南的红一、二、四方面军,都在甘肃境内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不论是三路大军的胜利会师,还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无不谱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在转战甘肃的历程中,党中央和广大红军将士严格践行群众路线,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工作,紧紧依靠群众,切实保护群众根本利益,深入群众宣传北上抗日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甘肃的影响,得到甘肃各族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援。这不仅使党和红军克服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为红军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以及取得长征大转移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开创中国革命事业新局面、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元忠 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