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红军长征在甘肃的群众工作  

2013年08月16日16:50  来源:甘肃日报

血肉铸成坚固堡垒

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抵达通渭县西南的榜罗镇,当晚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将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做出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第二天凌晨,在榜罗镇小学附近打麦场上召开连以上干部以及党支部书记会议,陕甘支队政委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同时指出全军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整顿纪律,密切军民关系。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30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陕甘红军和人民群众在甘肃东部与陕西中、北部交界地区创建的一块较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过程中,党领导红军不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而且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切实保护群众利益。根据地颁布了以“十大政策”为主体的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努力推动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业全面发展。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废除各种苛捐杂税、摊派勒索,不动员群众提供粮食,做到了对群众秋毫无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注重设立集市,活跃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发展文化教育,倡导移风易俗,提高群众觉悟。在廉政建设方面,根据地的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们始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遵守纪律,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做到了爱民为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工作扎实而有效,获得群众的广泛拥护,广大群众为根据地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当地群众踊跃加入红军游击队,华池县在1935年前,约有420人参加红军。1932年至1936年间,新正、华池两县有944人参加红军,578人参加地方游击队。南梁地区的歌谣唱道:

“上来些红军闹共产,

南梁川里扎营盘。

打土豪来分田产,

咱们穷人把身翻。

跟上咱们的刘志丹,

为咱穷人打江山。”

这些歌谣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也是群众积极参加红军、支持根据地建设的真实写照。

1934年到1935年间,国民党军队对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反革命“围剿”,烧杀抢掠,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1934年5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南梁后,烧毁房屋40余间,毁坏窑洞数百孔,将群众未转移的粮食、牲口等抢劫一空。在闫家洼子、牛旺台、九眼泉等地抓捕乡村苏维埃干部、共产党员以及群众40多名,集中在闫家洼子村毒打拷问。宣称:抓到习仲勋,赏洋2000块、马两匹;抓到贾生秀,赏洋1000块、马一匹。干部、党员、群众宁死不说,气急败坏的国民党军将金岔沟农民联合会主任白杨珍、南梁枪械修理所红军战士李青山推倒在铡刀口,将铡刀狠狠地压了下去……国民党军队铡一个人,问一句话,面对血淋淋的屠杀,干部群众强忍着悲愤和锥心之痛,铁骨铮铮,坚强不屈。疯狂至极的敌人接连铡了6个人,都没有问出一句话,国民党军又挖了两个大坑,一层一层活埋了牛旺台农民侯福、张四等36名干部群众。红军和当地人民为了保卫根据地英勇献身、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铸就了革命的坚固堡垒,为红军长征落脚陕甘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1935年10月下旬,长途跋涉的陕甘支队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受到根据地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及时补充了部队给养。农民秦满库一个人就捐出黄米、黑豆6石,牛6头,羊50多只。陕甘支队在甘肃境内转战的40多天,得到各族各界群众的广泛支持,坚持北上,经过多次战斗,加强部队建设,调整战略方针,完成长征落脚点的重大抉择,将革命大本营放在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分享到:
(责编:杨丽娜、赵晶)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