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证农民安居中
践行群众路线
作为本市第二批宅基地换房试点镇,张家窝镇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原则,全面实施了示范镇建设。经过五年建设,总投资87亿元、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的示范小城镇已基本建成,16个村的3.2万农民,没花一分钱,全部搬进了配备地下车库和电梯的高档花园楼房。
高水平推进农民还迁。在宅基地换房政策中,张家窝镇更多考虑的是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方面,他们规定全镇的还迁不仅实行以房换房,还为每个农民考虑了3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有效实现了百姓利益的最大化,赢得了绝大多数百姓的拥护和称赞。同时,根据群众意愿,建设了多种户型,供农民选择,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对农民的还迁房,均由镇政府统一进行内部装修,农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住进设备齐全、配备电梯的高档新居。在拆迁前期民意调查中,全镇百姓的支持率达到98.6%。
高水平规划镇区布局。张家窝镇引进了新加坡城市设计和管理理念,改变了原来以村为主的管理方式,组建以社区服务中心、邻里和居民小组为主体的新型网格化社区管理体制,按照500人为一个邻里中心、2000户为一个社区的标准,成立了家贤里、京福里、杰盛里、民盛里、瑞欣家园、田丽等6个设施一流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设一个综合配套服务区,容纳了商业、幼儿园、菜市场、超市、快餐、医疗、社区服务等11种业态,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
高水平打造生态大绿。为了打造更好的环境,张家窝镇近三年来累计投入4.2亿元,完成绿化面积上万亩,种植各种乔木80余万株,小区绿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6平方米,形成了“环镇绿带和生态大绿”的格局。特别是投资3亿元,建成了占地40万平方米、总长4公里的滨河休闲公园,构建起“水畅、河清、岸绿、景美”的水系景观。在此基础上,所有住宅建筑均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地源热泵空调等节能技术。特别是投资4000万元,实施了全国最大规模在民用建筑上使用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发电159万度,经转换后并入国家电网,每年节约原煤74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00多吨,全力打造“舒适、家居、和谐”的现代化一流居住社区。
在改善民计民生中
践行群众路线
城市化,不仅仅是让农民实现搬迁,更重要的是在“人”字上下功夫,着眼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此,张家窝镇从便民服务、生活保障和社会管理等三个方面入手,编织起三张惠民网。
一是便民服务网。近几年,张家窝镇积极打造10分钟服务圈,每年投入都不低于5亿元,建成了1所敬老院、2所小学、5所幼儿园、6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社会综合治理中心,城镇配套功能更加健全。今年11月,总投资3900万元、建筑面积6273平方米的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将要投入使用,包括1个服务大厅和3层办公楼,囊括了电视、电话、自来水、天然气、宽带、热力等15项业务,全力打造综合性便民服务窗口,全方位满足群众需求。同时,实施了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引进了高水平的物业公司,实行了农民物业费补贴政策,真正使百姓不仅住得起,还能住得好、住得舒适。
二是生活保障网。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张家窝镇根据“一村一策”的原则,实施了土地入股和代建经营设施等多种方式,使各村都有了工业厂房、商业门脸和设施农业,实现了长期收益,集体平均收入500万元。去年,各村用于群众生活补贴达1.4亿元,平均每人近7000元。在此基础上,该镇还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工业园区建设获得“股金”,通过在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就业获得“薪金”,通过出租富余住宅、商业设施、工业厂房获得“租金”,通过区、镇、村三级补贴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获得保障金,打造了一大批“四金”农民。该镇老君堂村530余户1500多人,平改前年收入300万元,去年收入180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2200万元。
三是社会管理网。为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服务居民,张家窝镇不断建设完善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对全镇6个社区25925户按每500户划分了53个网格;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外连技防网和社区网格,形成了“一厅两网三中心”的管理服务平台。
据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的预警中心依靠45套卡口抓拍系统,全镇的视频监控点位达到2000个,不仅辐射了全镇所有主要干道、社区、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场所,还延伸至社区楼栋和电梯,确保全镇技防监控全覆盖,没有死角。”目前,社区每个网格都配备了“两长四员”(党小组长、楼栋长、文体员、治安员、卫生员、联络员),将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村干部设定为网格员,在每个楼栋设立“两长四员”,并协调物业公司、村委会、社区民警,成立和谐社区议事会,做到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解决,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同时,提供了就业指导、日间照料、计生、法律咨询等10余项服务,力争做到小事解决在社区。同时,新引进了五家物业管理公司,规范了还迁小区管理,全镇实现了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全覆盖。
在加强自身建设中
践行群众路线
张家窝镇“三区”建设工程多、拆迁难、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和一支可靠的干部队伍作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工作中,他们紧紧抓住班子建设这个重点、干部队伍这个关键,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一是严格制度“管好事”。他们突出“约束”、“激励”两大作用,就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工程招投标、机关建设等方面先后制定完善了66项规章制度,确保干部队伍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特别是“四议一报告两公开”决策法,为实现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加强风险防范。一方面,结合示范镇建设,共查找出高级风险点5个、中级风险点91个、低级风险点226个,编制流程图7套,将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向社会公示。另一方面,规范村务公开。在实现公开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反馈、存档的基础上,利用LED电子屏定期滚动播放,切实让村民心明眼亮。同时,深化“三资”管理。张家窝镇村级财务实行书记、主任、理财小组组长、报账员、经办人5人连签,重大支出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方可拨付。镇“三资办”每月反馈资金、资产报表,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对村级资产出租合同,先由“三资办”调查论证,再经分管副镇长同意后才能签订。截至目前,“三资办”管理资金2.01亿元,固定资产8473万元,合同86份。
三是抓好品牌“服好务”。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他们先后推出了“和谐社区党旗红”、服务“360”满意在社区两个党建品牌,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伍、评选党员承诺标兵、开展困难群众帮扶等多种形式,全面构建覆盖全体党员、覆盖所有困难群众的四级服务网络体系;为及时征求群众意见,他们推行了居民代表提案制、“恳谈会”,随时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社区的和谐稳定得到有效保障;为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他们开设了社区大讲堂,组建了以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为主体的“三老”义务讲师团,定期开办时事、健康、书画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文化品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