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班”干部增多,“衙门风”“机关化”抬头,干群距离加大……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提出乡镇干部要“去机关化”,并付诸实践,受到广泛关注。近日,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提出,要“推动苏木乡镇‘去机关化’,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延伸到田间地头,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红庆河镇在“去机关化”的做法中有哪些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困惑与困难?具体措施又有何创新务实之处……带着问题,记者实地采访了红庆河镇党委书记赵海录。
一问:红庆河镇在“去机关化”的做法中提到,80%的镇干部下到了最基层,只保留20%的干部继续日常工作。这20%的干部是否能够保障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赵海录:日常工作运转是可以的。红庆河镇将“站、室、所、办”合并,20%的业务骨干集中合署化办公,其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负责业务指导、协调联络、统计汇总等各项工作,是乡镇工作的中枢。现在红庆河镇80%的镇干部组成28支驻村工作组,工作组把任务具体落实到人,责任更加明确。下去的80%的干部在做好驻村包户工作的同时,可以完成机关、站所需要与村、农户对接的工作,这样机关工作的人员看上去减少了,实际带来的效果是是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问:下到基层的镇干部原岗位工作与现有工作如何统筹兼顾?
赵海录:原来一个部门的部分工作,需要召集全镇农户一一回到镇办理,现在干部下去以后深入农户,用1-2天的时间就可以做完,为处理原岗位工作省下时间。
红庆河镇还注重培养全科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除学习上级制定学习内容外,还重点集中学习了业务知识,并形成了周一集中业务知识培训学习制度,旨在培养全科干部,让80%的镇干部带着工作在所包联的60至70个农户家中完成。
三问:红庆河镇提出“去机关化”这一工作理念,与之前各地开展的干部下乡、干部包村等举措有何区别?又有何务实创新点?
赵海录:说到区别,一是乡镇职能转变。从体制、机制变革根本上确保干部能下得去、呆得住;二是干部职责转变。过去干部下基层是一种活动,上面抓得紧下的次数多,工作职责还是以机关岗位职责为主。“去机关化”让干部脱岗驻村包户,促进了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联系服务群众成为主要工作职责,实现了党员干部本职工作的回归;三是得到群众认可。过去干部下基层往往是一阵风,干群关系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通过“去机关化”,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党员干部得到锻炼,同时,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服务,得到了广泛支持和拥护。
创新上我们现在推行干部包户制度,一个村民小组至少保证一名干部。另外在考核干部方面,干部工作由群众说了算,工作情况由群众来评价。
四问:红庆河镇干部“去机关化”,干部下到村里,那么镇干部与当地村干部的职能如何统筹?
赵海录:我们在工作制度里明确了由包片领导任驻村工作组组长,村支部书记任副组长,包户干部任组员,包户干部在驻村工作组组长指导和督促下,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包户干部深入农户梳理问题,问题向村支书反馈,这样省去了村干部摸底、调研、宣传、落实等时间,另外面对难点问题,村支书会主持召开村两委及驻村工作组联系会议,群策群力解决疑难问题。
五问:红庆河镇“去机关化”这一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保障“去机关化”这一探索的长效机制?
赵海录:成效方面一是去掉了衙门习气,去掉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去掉了机关利益化倾向,让党员干部有了服务百姓的情怀。二是全镇80%的党员干部都能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到农户家中,提供细微服务。三是党员干部树立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制度实施以来累计争取各类惠农项目资金1134万元,为农牧民协调助农贷款600万元,惠及农牧民达1.5万人。
为保障干部驻村入户工作机制有效运行,红庆河镇实行联席制度,召集驻村工作组、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疑难问题,部署村级重要工作。
建立考勤制度,安设人脸识别签到机,要求包户干部按时到村实行人脸识别签到。
纪律制度方面镇党委成立专项督导组,对包户干部入户工作进行督查。
生活保障制度,每人每天补贴35元。
考评制度,确立了“1135”考核办法对包户干部进行考核,镇领导班子评价占10%,干部评价占10%,村两委及村民代表评价占30%,村民评价占50%,将话语权交给农牧民,真正做到群众说了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