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培育坚持群众路线的执政行为文化

陈元中

2014年02月25日14:02  来源:广西日报

二、清醒认识践行群众路线中的行为文化问题

从现实看,践行群众路线中存在的行为文化问题,突出表现在文化主体意识不强、文化心理素质不高,导致出现比较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上升到执政行为文化层面,则是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作风出现了偏差。

文化主体意识不强。执政行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文化形式,是由执政党倡导、培育和弘扬的一种组织行为文化,其文化主体是执政党组织和掌握执政权力的党员干部,这就要求党的干部要具有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干部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缺乏文化自信,动摇了一切为了群众、执政为民的行为理念;一些干部在物质利益引诱面前缺乏文化自省,行贿受贿、贪图享受而心安理得;一些干部在地位环境变化后缺乏文化自觉,无视党纪党风要求,不顾民怨地追求奢靡之风;一些干部在群众意见强烈时缺乏文化自尊,忘记党的宗旨,不顾党的干部形象,我行我素。

文化心理素质不高。现实中,由于文化心理素质问题影响群众路线践行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习惯心理,有的干部不是按照党和政府规范行事,而是顺从于不良习惯,或者以民俗民风为借口,游离于党纪党风要求之外,不能控制习惯,结果被不良习惯所控制,难以纠正;从众心理,效仿不良行为,搞“四风”;侥幸心理,违反规定却自以为是小问题,缺乏自省自律,结果离党的要求渐行渐远。大量事实表明,种种不良行为文化严重影响了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

三、培育坚持群众路线执政行为文化的着力点

不断强化群众路线教育,增强群众观念。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群众工作中的反映,是执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了人民谋利益,依靠群众才能获得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因此,党的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执政行为的出发点和最高准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虚心向群众学习,作决策、定政策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进一步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抓住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两个关键,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做到不虚、不空、不偏,强化制度建设对于坚持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弘扬优良作风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要着力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增加服务内容,建立服务承诺,拓展服务平台,完善服务网络,推进服务群众的制度化,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一切为了群众的执政行为,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落到实处。

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一是通过实行协商民主联系群众。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这就是要求在作决策、定政策,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时,坚持群众路线,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与基层群众进行协商,顺民意、聚民智、解民忧、惠民生;未经调查研究,没有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事项不能进入决策程序,把联系群众制度纳入党的领导和决策活动等执政行为中。二是通过转变作风联系群众。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官老爷作风,走出机关,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如通过推行干部“驻村夜访”等联系群众方式,变“上访”为干部“下访”,变“浅访”为“深访”,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院长,南宁市签约理论专家)

分享到:
(责编:杨丽娜、秦华)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