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图书连载>>党的群众路线学习问答

《党的群众路线学习问答》系列一

2014年02月21日14: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为什么说贯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集中体现?

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群众观,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主要观点,由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观、认识主体观、利益主体观、权力主体观、价值主体观等方面构成,彻底否定了以往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思想家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统治压榨对象的谬论。能否坚持这个基本观点和立场,是衡量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试金石”,是判断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态度来认识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来深化贯彻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会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会有做好群众工作的高度自觉。我们党已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执政业绩世所公认,执政资源空前增多。这既为我们党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提供了良好条件,也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淡化群众观点、漠视群众利益。历史和现实深刻警示我们,越是长期执政越要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越是取得巨大成就越要防止忽视群众的倾向,能否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

9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不断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不断夯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领导干部要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基本功和必修课,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树立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是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反复锤炼的过程,必须把群众观点贯穿到加强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渗透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必须把群众观点学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列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帮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群众观点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必须把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进一步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引导党员干部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努力做到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必须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实际,体会百姓生活的喜忧,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在深入群众中保持对群众的赤诚情怀。唯有如此,才能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切实打牢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7我们党长期以来是如何重视作风建设的?

9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政治优势。新形势下,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点淡漠、群众立场缺失的状况,有必要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划清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观点,自觉地尊重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要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努力拓宽和畅通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健全人民群众意志表达机制、决策信息反馈机制、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机制等,让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到重大决策中来,为他们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创造条件。

早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就写下《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鲜明地提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问题。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第一次系统概括并阐发了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指出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号召全党必须大力发扬“五种革命精神”。江泽民同志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并且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同志谆谆告诫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从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到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紧密联系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在复杂的形势和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人民群众正是从党的优良作风中认识了我们党,从而团结在党的周围,跟着党走。

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致力于创新和发展执政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就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抓好“八项规定”的落实,下大气力改进作风。这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从严治党、执政为民的坚强决心,对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8为什么说无产阶级政党一旦脱离群众必然产生现实危险性?

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的问题,党群关系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淡化,对群众感情淡薄,不尊重群众,不相信群众,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上;少数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对待群众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有的形式主义猖獗,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作风不实,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以致酿成严重后果;一些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欠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个别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这些问题虽不是我们党的主流,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妨碍党有效履行执政使命,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抓住了当前党内存在问题的要害,指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和方向。

大量事实反复证明,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在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最大危险在于脱离人民群众。人心向党,政党必然生机勃勃;人心背党,政党必然凋零败落。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死存亡的高度正确认识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从解决影响民生和民心的突出问题入手,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是多察百姓疾苦,在体民情达民意中让民心始终舒畅。当前,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比较淡漠,将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发展地方经济,为的是追求所谓“政绩”,不为群众利益着想乃至牺牲群众利益;对老百姓的疾苦,口头搪塞、熟视无睹,不去真心面对、帮助解决;项目招商引资,只为吸引“老板”、“大款”,不为弱势群众的情感所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民心顺,政权牢;民心怨,根基摇。改进党的作风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下大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来化解民怨,让人民群众共享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二是多应百姓吁求,在办实事做好事中让民心始终温暖。形象就是旗帜,形象就是力量。如果领导干部形象不好,受伤害的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形象,更主要的是老百姓的心。老百姓的心冷了,一旦党遇到了困难,人民群众就不会像战争年代那样用生命来保护。因此,改进作风,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纠正台上称“仆人”、台下做“主人”,嘴说办实事、暗地办私事的不正之风。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用无比深厚的感情去办好事,用诚心诚意的态度去办实事,用尽心竭力的行动去解难事,切实把党中央的好政策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三是多谋百姓福祉,在顺民情得民意中让民心始终凝聚。为谁当官、为谁服务,这是为官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作风的集中反映。为谁当官,不用作任何辩解;为谁服务,不用作任何表白;为谁做事,不用挂在嘴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真正的裁判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当前人民群众对一些部门不为民做主有意见,对一些领导干部形象不正有抱怨,对少数腐败分子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这些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党心就会涣散,民心就难以凝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地位观和权力观,用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和形象为民服务,凝聚民心、民智和民力。 

9怎样理解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应对“四个考验”的有效武器?

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相适应的,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党内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党执政后特别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没有了被敌人追剿的危险,没有了一脱离群众就不能生存的境况,党的生命为之所系的群众观念很容易淡化,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将向哪里去。加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权力本身具有的腐蚀性,使得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迷信权力,轻视群众,甚至把群众作为随意驱使的对象,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还应当看到,中国有几千年封建主义传统,家长制、官僚主义、“官贵民贱”等残余根深蒂固,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侵蚀党员干部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容易腐蚀一些人的灵魂。此外,我们的一些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干部制度还不健全,一些干部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权力来源于人民、只能用来服务于人民,而往往热衷于眼睛向上、跑官要官,缺乏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事实证明,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考验,对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实提出了严峻挑战,带来了脱离群众的现实危险。

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我们党面临的“四个考验”,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很有针对性。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自创立初期就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它既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也不取决于国家发展采用的是计划经济模式还是市场经济模式,更不会随着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换届更迭而中断、变质。世情、国情、党情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不能丢,并且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10为什么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并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把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时刻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党的90多年光辉历史,就是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奋斗历史,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是形成和发展、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党的全部历史都表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不二法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地抓紧和做好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面临的环境异常恶劣,敌人的力量非常强大,革命的力量过于弱小,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动员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认为中国革命运动将来的命运如何,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因此,革命战争早期,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确立为自己的任务,并且提出进行革命活动要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活动。为此,早期共产党人深入工农群众,启发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觉悟,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1922年初到1923年2月,全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学生罢课、农民暴动等群众革命运动也搞得声势浩大、轰轰烈烈、影响巨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群众观点转化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成为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人民军队创建伊始,党就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是其重大的任务,在军队内部,“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毛泽东要求党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都要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党的一切工作都可能失败。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党找到了一条以农村为革命根据地,积极争取最广大劳苦大众,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一道路的指引下,红军杀劣绅、打豪强、分土地,革命根据地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壮大,党凝聚起了强大的群众革命力量,度过了反革命围剿的最艰苦时期。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明确讲道:“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凝聚成一股任何外国侵略者都无法战胜的巨大力量,从而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毛泽东同志在同英国记者贝兰特的谈话中指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而不带群众性,是决然不能胜利的。”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总结领导工作的经验,提出了诸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等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在整个抗战期间,我们党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的反动嘴脸和嚣张气焰,毛泽东尖锐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党通过开展土地革命、积极发展生产等运动,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奠定了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雄厚群众基础。

党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执政地位以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又进一步强调人民群众不仅在革命战争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党员干部要善于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组织群众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始终把党的建设特别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置于一切工作向前推进的中心环节。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向全国进军任务的同时,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腐败问题等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是我们党反对脱离群众,加强执政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进行的重大斗争,有效遏制住了当时各种不良倾向和问题隐患的滋长。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总结了党执政7年来的经验教训,要求全党坚持群众路线,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要求全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避免个人专断。邓小平在会议上还告诫全党,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事实证明了邓小平的判断。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年开始的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等,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大搞群众运动,实际上完全背离了群众路线,严重脱离了客观实际,在空洞的所谓“群众运动”的背后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命令主义的滋长,严重地破坏了党长期形成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使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受到了重大损失,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的沉痛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推动了党的群众工作广泛深入开展。鉴于“文革”造成的中国社会积贫积弱、问题成堆的现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团结全国人民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在这个实践中,邓小平坚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和巨大推动力,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突破,使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好了起来。党还制定并提出“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每一步都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接相关,都以给人民带来实惠为发展目标,赢得了广泛的民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特别重视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强调了要“以人民群众为本”。江泽民同志指出:“敌对势力从外部搞垮我们党是不容易的,真正可怕的是脱离群众,自己毁了自己。”他要求党员干部,任何情况下都要密切联系群众,千万不要忘记群众,千万不要脱离群众。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升到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为此,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的执政根基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腐化堕落思潮以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进行坚决斗争,弘扬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艰苦地区,老老实实调查研究,老老实实听取群众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的优良作风。在领导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赢得人民的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不断获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执政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党结合中国实际,创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一切相信人民;尊重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一切依靠人民。在2011年1月召开的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从而使党的群众工作建立在了与群众关系更为直接和现实的基础之上,使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党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高度关注民生,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深刻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的深刻联系,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总之,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工作就胜利,党的事业就发展;什么时候背离了群众路线,脱离了群众,党的工作就遭受挫折,党的事业就受损失。我们党过去能够战胜千难万险,渡过重重难关,根本原因是党能够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真正为人民着想。党也正是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依靠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获得了无坚不摧的力量,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很多执政党相继垮台,失去政权。而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大步前进,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靠的同样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正因为我们党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群众当作真正的英雄,当作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才从根本上赢得了群众,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持续巩固,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得以长期保持。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分享到:
(责编:乔业琼、秦华)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