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如何才能了解社情民意、收获肺腑之言?请看一位农工委干部的下乡调研日记

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

董进智

2013年08月13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7月31日 星期三 晴

  农村仍有脱贫盲点,“许多地方都在为全面小康而奋斗了,而一些地区贫困面还这么大,贫困程度还这么深,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职啊”

  清晨从成都出发,进入甘孜州泸定县后,一路坑坑洼洼,沿途还有多处塌方,下午4点左右才到达杵坭乡杵坭村。

  刚在54岁的张家贵家坐下,就来了三四个人。听说我是省里来的,个个都用好奇的眼神盯着我。一位老乡说:“省里来的大干部呀,我还是头一回看到哩。”现在交通通讯这么发达,农民群众和我们仍如此陌生,这种距离感让我感到汗颜。

  谈话中,大家最关心的是修路,乡亲们说:“不通公路,我们修房子都是靠马队驮运水泥沙子,山里的水果蔬菜也运不出去,看到的银子都化成了水。”说到未来,有的想发展养殖,有的想开办农家乐,有的想下山去打工。也许是一时激动,54岁的朱永香把“家丑”也一块儿抖了出来。她说,丈夫有严重精神病,到处捡垃圾、潲水吃。自己也体弱多病,每月药费都在500元以上。儿子在外做木工挣的钱都全花在了两个老人上了,35岁了还是光棍。听完后,内心一阵酸楚,许多地方都在为全面小康而奋斗了,而一些地区贫困面还这么大,贫困程度还这么深,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职啊!

  晚上8点多,在村支书周兴林家吃过晚饭后,我拿出500元钱,请他给朱永香等困难群众买点东西。

  夜晚,雷电交加,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为什么和平常看到的有些不一样?为什么感触会这么深?关键是平时懒于“下深水”,习惯于接收“二手”或是“三手”信息,一些“负面”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根子还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作祟。

  8月1日 星期四 晴

  特色产业带动致富,“去年村干部多头跑销售,让农民收入打了一个滚儿,有的种一年蔬菜就够买一辆车”

  早饭后同主人家聊天。刚拉开话题,便来了一个30多岁的妇女。她是相邻的松林村的种菜大户程孝蓉,带动了全村种菜。听到这里,我急着想去看一看。

  程孝蓉家住在海拔1800米的缓山坡上,门前便是一块番茄地,架子上挂满了番茄,红的、青的都有。12亩承包地全种了蔬菜,还做蔬菜批发。去年,她家收入11万元。今年,在外当保安的丈夫也回家种菜了。

  看到程孝蓉种菜赚到了钱,村支部开始发动各家跟着学种蔬菜。村里建起了雪域蔬菜合作社,蔬菜面积已上千亩,村长毕满红介绍:“去年村干部多头跑销售,让农民收入打了一个滚儿,有的种一年蔬菜就够买一辆车。”现在,全村有大小车辆25台,摩托车更是户均一辆多。老百姓富了,村里打算从改厨、改厕入手整治环境,让村子变得更干净、更漂亮。

  午饭后离开松林村,程孝蓉硬要给我一口袋刚从地里摘下来的辣椒和番茄,说:“你放心吧,我们这里种的菜都没打过农药,用的都是农家肥,我们自家也吃。”

  回想这几天下乡,时间很短,没有去看有准备的点,没有参加准备好的座谈,少了应酬的疲惫,多了心里的踏实。我深切地感受到,与群众的感情是“处”出来的,你把民情捧在手上,群众就把你记在心中。我们应该多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才能倾听到群众的意愿心声,才能真正找准工作、作风及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只有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接地气”,才能真正建立起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为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 本报记者王明峰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13日 06 版)

分享到:
(责编:权娟、杨媚)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