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喜 画
编者按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全面铺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本版在3月27日推出了“新时期,怎么看党员干部形象”的专题策划,以理性和思辨的笔触,引导读者如何正确看待干部的网络形象、为民形象、廉政形象等,引发广泛关注。本期刊发的5篇文章,结合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如何塑造新时期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入手,深入浅出,既是对“怎么看”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怎么办”的理性建言。
干部脚粘土,百姓心不堵。我们期待各级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建树良好形象,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标准,真正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手拉手、心贴心,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从而凝聚起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整肃风气,树整体形象
这是一些地方普通群众为当地干部的“画像”:对上低眉笑脸,对下横眉冷眼;调研隔着玻璃,车轮走走转转;会议套话连篇,文件落实文件;接待就是吃喝,忙于推杯换盏。如此形象,与党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相去甚远。
干部形象,是一个干部外在风貌、内在修为的综合反映。好的形象可亲可近,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强大正能量;差的形象失德失信,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负效应。
一个地方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就是一个地方的“发展软环境”,对社会风尚形成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强烈的引领作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幕拉开,党员干部一起“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宣战,细细思量,其结果正是指向干部形象。作风连着形象,好作风塑造好形象,好形象映射好作风。一个地方倘若“四风”弥漫,干部形象的“矮化”、“丑化”就很难避免,久而久之就会在干群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墙,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是对新时期干部形象的最新要求和最好诠释。以此为镜,从“四风”整治入手,方可锻造出一支形象好作风正得民心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干部形象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不可否认,当前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损干部形象的行为和作风却潜滋暗长。比如,形式主义盛行,图虚名、务虚功、使虚劲,口号震天响,就是不落实。一说反对形式主义,就用一种新的形式主义代替旧的形式主义,结果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显形,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领导爱打官腔,态度倨傲,轻视群众,办事拖拉,效率低下;享乐和奢靡之风愈刮愈烈,享受着超标待遇,醉心于游玩赏景,沉迷于公款消费。“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这首20年前的民谣到现在还能给一些“吃喝干部”画像,正说明了“四风”痼疾之深和群众对“四风”的深恶痛绝。
照镜子,可知形象;正衣冠,能树形象。树干部队伍整体形象,当务之急,须从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四风”问题入手,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整肃风气,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与群众结成最广泛最紧密最牢固的目标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而凝聚起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树整体形象,要从思想深处把住为民务实清廉这个总开关。干部形象折射出的“四风”问题,根子还在权力观念错位、群众意识淡薄。这些人误认为手中权力是上级授予的,与群众关系不大,因此从心底里缺乏对群众的敬畏。一些人一朝手握权力,便一改往日形象,脾气变大了、嗓门变粗了、态度变傲了,这便是“权力错位”的具体体现。整治“四风”、转变作风,首先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深处刮起一场树立正确权力观、群众观的飓风。只有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视群众为亲人、老师、裁判,以满腔热忱和负责精神对待人民群众,干部的整体形象才可能来一次大的改观。
树整体形象,要切实把握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个总要求。信念坚定,才能目标清晰,一往无前。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价值取向和衡量尺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血肉联系。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玩虚招、不贪虚名。要敢于正视问题而不回避、承担责任而不推诿、直面矛盾而不掩饰,平常时期立得起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视名利淡如水,拒腐蚀永不沾。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形象,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只要我们敢于较真,勇于碰硬,以整风精神彻底扫除掉附着在一些干部身上的“四风”问题,干群之间的“无形之墙”才会变成“连心之桥”,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更有活力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