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委书记周涛与受灾群众一同劳动。母莹 摄
工青妇系统干部职工到大桥镇小楼村帮助群众疏通道路。胡宇 摄
今年7月以来,特大暴雨持续袭击平武。在暴雨强度、累计降水量、地质灾害是往年3倍的严峻形势下,平武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科学救灾,主动避让,成功实现转移解救人数最多、伤亡最小的历史纪录。
如何把灾害损失化为恢复生产、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平武县委、县政府认为:只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广大灾区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加快交通、通讯、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平武县级领导带头,全县3000余名党员干部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下基层、接地气、聚人气,进村入户深入到村社和农户家中,争分夺秒修复受损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农房等基础设施,紧盯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通过深入到群众中去,党群、干群之间建立了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情谊,为平武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积蓄更大和更持久的动力。”平武县委书记周涛说,平武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在防汛减灾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防汛减灾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课堂。
接地气 服务群众“心连心”
7月21日,星期日。为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大早,周涛就带领县委办全体干部职工来到联系点龙安镇杨家河村,带领群众抗灾自救、恢复生产。
连日强降雨,引发山体塌方,致使杨家河村通村公路部分中断。周涛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挥起铁铲,清除道路塌方、泥石流和杂草,疏通沟渠。
7月21日清晨虽然下了零星小雨,但是天气仍很闷热。劳动现场,杨家河村不少老人也自发参与进来,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众人的努力下,杨家河村通村公路的边沟被清理通畅。此时,大家早已汗流浃背。利用休息间歇,周涛将县委办各办公室筹集的1万元交到杨家河村村支书手上。
平武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治平带队来到大桥镇和土城藏族乡,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抗灾自救和恢复生产。
在大桥镇金宝村和关坪村,李治平实地察看了通村道路损毁情况,并现场研究了道路修复工作,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在大桥镇小楼村和土城乡独木村赵家院地质灾害点,在实地察看了地质灾害情况后,李治平与群众共商安置转移。经过交流,村民明白了,“生命才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点、隐患点、重点农户和路段的险情监测,如遇紧急情况,要第一时间转移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对于因地质灾害影响必须易址建房要坚决异址建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
没有到基层一线,就没有发言权。平武县各级党组织带头深入基层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受灾群众不等不靠,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各乡镇的防灾救灾物资也储备充分,从县上相关部门到镇村组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被严格地执行,平武干部群众汇聚成了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强大合力,各项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正有序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