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明朝皇帝朱元璋坐了江山后,便立下一条家法:每顿饭必有粗菜,并且身体力行,顿顿都上豆腐。但到了他的后代,这顿“忆苦饭”慢慢变了味,豆腐原料从豆子变成了鸟的脑髓,一份豆腐有时需要宰杀近千只鸟。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每天的伙食费竟高达36两银子。“忆苦饭”本是教育子孙艰苦朴素的有效形式,但本末颠倒沦为形式主义,徒有豆腐形式,却无豆腐本质,不仅没有起到警示作用,反而助长了奢靡之风。
犹如过河需要搭桥渡船,凡事离不开必要的形式。要想调研、谈心,下基层、面对面就是必要的形式。然而,下基层若走马观花,如何发现一线实情?谈心若不掏心窝子,怎能获知百姓心声?实践表明,丢掉本真,过于看重形式,甚至为了形式而形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存在形式主义的痼疾。比如视察指导拍“悬浮照”、栽“无根树”应付检查、灾害通报通篇“领导重视”、抄袭动员会议讲话,等等。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主义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作为“四风”之首,难根治、易反弹。有的党员干部坦言:抵制形式主义就好比戒烟,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却忍不住又抽上了。
情非得已也好,违心跟风也罢,当下仍有部分党员干部似乎习惯了形式主义,明明疲于应付,却又无可奈何。开展党性教育,习惯念几个文件通知、写几篇心得体会,只因“事务工作太忙”;推动工作落实,习惯开会、发文,只因大家都在开、都在发;政绩检查考核,习惯坐办公室看材料,明知基层一些造假行为也无动于衷,只因抹不开面子、互不得罪。总之,这些党员干部习惯了很多事情,即使打心底看不惯,也会不知不觉中走相同的路子。
这几年,有的地方台账一本接一本,越来越精密,有时候却调度不出真实数字;征求意见表一摞垒一摞,满纸“无意见”的情况不在少数;民主生活会一次又一次,许多时候听到的是有“辣味”的套话;调研报告一篇再一篇,却往往都是老问题、老对策,只不过换了套文字系统而已。认认真真的过场、繁繁琐琐的程序,自己给自己制造大量工作,到头来收效甚微。
如何破除“看不惯却习惯”的惯性?如何驱散“变味的正常”?关键还是回到原点,站稳为民立场,坚持“三严三实”,回归本真。如果不以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表了多少态作为评价标准,而是看干部干了多少实事;如果领导带头务实,一级带一级,删减不必要的形式,把基层干部解放出来;如果致力于解决问题,用最低成本追求最大收益,不以程序、形式论英雄,那么形式主义就很难有立足之地了。
“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正是因为尝苦胆不流于形式,正是因为务实的坚守,才换来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迈。功成贵在对本真的诚心坚守。对于各级干部来说,讲务实话、做务实事,本真上阵、踏实前行,这是新常态下应有的政治担当。
(欢迎读者热忱投稿,来稿请投:rmrbltan@163.com)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26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