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拔作风建设‘软钉子’”讨论开展以来,引起各方强烈关注。我们收到了大量读者来稿,反映他们遭遇的“软钉子”现象,表达对“软钉子”的痛恨。感谢大家的参与,囿于篇幅,我们只能有限地摘编,在此致歉。
实际上,“庸懒散浮拖”这类现象,是老问题,也是新难点。从各地此前的实践看,有一些治理高招,也遭遇“硬骨头”。今天,我们约请对作风建设负有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两位基层书记,从他们的实践体会中,看看有什么妙招可以借鉴,听听有什么苦恼需要解决。同时,我们也继续欢迎各方人士,一起来为拔除“软钉子”建言献策。
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者
拔“软钉子”当横下一条心
福建宁化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刘小彦
庸懒散浮拖、为官不为,这些“软钉子”的存在不仅是能力问题,更是思想作风问题,是对法定责任的怠慢,对群众诉求的漠视,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软钉子之所以“软”,因为它往往附身于现行的一般规则。在规则之内“打转转”“兜圈子”,该履责的时候不履责,要么借口政策不完善,要么借口别人不配合。这种钻制度空子的软钉子,是当前作风建设的一大难点。
正因软钉子难拔,更要横下一条心,久久为功,才能见效。排除软钉子,需要对一些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整。不仅要抓窗口服务,更要抓背后的权力运行;不仅要抓态度好坏,更要监督态度背后的行政规则。
要找好“工具”,解决“用何拔”问题。当前,作风问题日趋隐蔽化、变异化。如何让软钉子显形?一方面,要加强群众监督,尤其要用好网络信访举报平台,开辟更畅通的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载体推动,组织广大干部“进村组、听民声、解难题”。
要善用“方法”,解决“如何拔”问题。对付各种软钉子,首先要在制度上想办法,进一步明确行政审批流程和办结时限,督促各单位对项目审批、本职业务、群众诉求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其次要加大公开力度,对群众办理事项的内容、流程、时限和要求在政务公开栏上进行全面公开公示,形成倒逼压力。
要掌握“力道”,解决“敢于拔”问题。横下一条心纠四风、拔软钉子,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主责主业,严格执纪监督问责。尤其要重视群众举报、明察暗访、网络媒体等渠道,发现问题一律核查,核查处理一律从快,查处问题一律从严,并在第一时间点名曝光。
要严格“标准”,解决“为谁拔”问题。干部作风好不好,服务满意不满意,群众最有发言权。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测评,比如组织办事业主、基层群众对具有审核审批职能的部门进行勤廉测评,对服务窗口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在全县公开通报结果,对直接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进行严肃问责。
(本报记者赵鹏采访整理)
治“为官不为”要刚柔并济
广东深圳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 杨绪松
十八大以来,中央以上率下,力行八项规定、持续反对“四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然而,随着改作风深入推进,我们发现,一种为官不为的暗火在滋生蔓延。时有群众抱怨,有些干部手不伸、钱不拿,但事也不办。
应该看到,治理“四风”、整治歪风,只是改作风迈出的第一步,再进一步就是要激发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在正风肃纪的政治新生态下,乱作为的明火易灭,不作为的暗火难熄。以前也曾有过规章制度,但往往或失于疏松、或失于片面。同“四风”相比,为官不为不是显性的违法乱纪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模糊性。
对于“四风”,我们可以架起一条“不许干”的底线,一旦触碰就雷霆出击、铁腕整治。但对“为官不为”,则很难划出一条“应该干”的红线。因此,应该刚柔并济,一手抓问责、一手抓激励,将整治不为和倡导有为两手结合。同时,还要进一步把规章做细,多方向用力促进解决。这也说明,拔除“软钉子”,不能仅仅依靠纪委发力,更需各个部门协同努力。
为此,我们出台了《关于治理“为官不为”的激励和问责实施办法》,让反向问责与正向激励双管齐下。一方面,树立问责的威慑力。软钉子之所以难以拔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问责的模糊性。什么是不作为,什么是不担当,缺乏明确的界定、细致的区分,就会让庸政懒政惰政成为漏网之鱼。对此,我们逐一列出11种不作为、11种不担当情形。明确了问责方式,可以避免问责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用好激励的指挥棒。为什么会有人抱怨说“做好官难,做一辈子好官更难”?原因就在于,对敢作为的干部缺少保护机制。“你在前边干,他在旁边看,干好了他说‘早该如此’,干错了他说‘意料之中’”,要干事就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缺少正向激励,只会让智者裹足、勇者止步。对此,我们实施10种奖励性激励、10种保护性激励,为敢作敢为、不怕得罪人的干部受到诬告时撑腰打气,形成激励干事、宽容失误的氛围。
《办法》实施以来,尽管也有不小困难和阻力,但总体受到欢迎,导向明显,证明了“用问责划定底线,用激励形成导向”的方向是正确的。也因此,我们会坚决推进落实,希望让改作风的实际成效,体现在为民服务的点滴中,彰显于干部干事的热情里。